中時社論》中美極端競爭 臺海危機白熱化
美國總統拜登上臺被認爲是改善美中關係的「拐點」,但兩國高層外交官員首度在阿拉斯加會面,卻演變爲一場「沒有期待、絕不妥協」的尖銳言詞衝突及立場對立。兩強拉擡對抗態勢脈絡下,美方打破傳統,將臺灣這個「根本分歧」問題搬上臺面,儼然成爲兩大強權「極端競爭」指標,臺海安全形勢將更爲脆弱。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與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在阿拉斯加州安克拉治,與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及外交部長王毅進行2天3階段會議。兩大強權戰略競爭影響世界局勢走向,會談因此備受全球關注,雙方代表也承受沉重壓力,絕不能表現軟弱,落居下風,雖然各方都不預期融冰或突破,但也未預料會演變成劍拔弩張的火爆場面。
美方對阿拉斯加會談勢在必得,除了重建美國全球主宰地位,更要爲拜登執政奠定堅實基礎。在國內部分,積極推動1.9兆美元的紓困方案,加速經濟復興,同時擴大執行新冠肺炎疫苗接種,早日脫離大流行威脅。同時,啓動凌厲外交攻勢,從「四方安全對話」(Quad)峰會,到與日、韓的外交國防「2+2」對話,透過加強盟邦與夥伴的合作協調,落實從「實力地位」處理對中共的戰略競爭。
美國國安團隊更是高姿態,將涉及中共主權、領土及統一的香港、新疆及臺灣等議題納入議程,希望藉此遏止中共的「侵略威嚇」及迫害人權行爲,維護以規則爲基礎的世界秩序。以往中高層對話,最敏感的臺灣議題通常是在閉門會議中雙方各自重申立場,美方大都處於被動地位。而這次美方在會前就大肆宣揚,絕不迴避臺灣等「棘手問題」。從華府、東京、首爾到安克拉治,美國一路批判中共「削弱臺灣的民主」及強調「臺灣海峽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
在高姿態取得優勢地位同時,美方又放話降低會談的重要性,表示阿拉斯加會面並非中共宣稱的「高層戰略對話」,而是「一次性」會議,主要在「盤點」雙邊關係,會後沒有共同聲明,也沒有重大宣佈,甚至連客套飯局都免了。《紐約時報》因此分析,美方爲會談「設定了對抗性的氣氛」,註定會議難有圓滿結局。
面對面短兵相接時,美方開門見山直接挑戰中方不可逾越的紅線,雙方立即針鋒相對,甚至惡言相向,中方直陳美方「無端指責」,要求美國放棄動輒干涉內政,改一改「霸權行徑」;美方則堅持,中國在新疆、香港和臺灣的作爲,以及美國遭遇網路攻擊等不僅僅是內政而已,必須要明確、直接揭露。
最令人側目的當屬楊潔篪說,「你們(美國)沒有資格在中國的面前說,你們從實力地位出發,同中國談話」;美國不能代表國際輿論,西方世界也不能;以及大多數國家不承認少數國制定的以規則爲基礎的國際秩序。無論爲了「大外宣」或「大內宣」,中方几乎全面挑戰美國在戰略競爭的基本原則。
面對更強大的中共壓力
大陸國力或許仍不能與美國並駕齊驅,但已不再是吳下阿蒙,不願接受美國以上對下的態度,更反對拜登政府打着意識形態口號,拉攏各國圍堵中國。其次,中共企圖打破美國及西方國家壟斷世界秩序話語權。澳洲前總理陸克文解讀,中共的言詞更爲強硬、尖銳,反映出中國的信心,他們的時代已經來臨,美國及西方處於不可扭轉的衰退中,這似乎也應證了「東昇西降」的論調。
世界權力結構及均勢不會因爲一次會議或一席談話而轉變,拜登政府壓制中國的策略,將遭遇更頑強反抗,中共的作爲可能更具戰鬥性、更專斷,逐漸不受美國的壓力制約,這個模式如套用在臺灣問題,美國對臺灣安全保證的約束力可能弱化,兩岸關係及臺海安定將面對更強大的中共壓力。美國外交關係協會資深研究員卜威爾表示,不預期美中會因臺灣發生戰爭,但他會很憂慮。
雖然美中首度外交接觸火藥味十足,但雙方避免徹底破局,布林肯會後表示,這次會晤中共官員完成了兩大任務:表達美國及盟邦對中共一些行動的重大關切,以及展示美國的政策、優先順序及世界觀。
美國涵蓋軍事、外交、安全、貿易、科技全面性策略預定6月完成,目前正處於政策過渡期,阿拉斯加會談對政策形成有一定影響力,依趨勢分析,美中競爭升高將連動臺海安全形勢,民進黨政府必須思考,單向依賴美國保護傘將難以因應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