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專欄:洪奇昌》兩岸衝突升溫 當把握善意控制風險
美中戰略競爭戰線拉長的國際政治經濟格局下,各國領袖都面臨「如何選邊站」的抉擇,臺灣亦難例外。雖然美中戰略競爭態勢下,臺灣一方面得到安全、產業經濟與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機遇,但另方面臺海衝突的風險也在升高。兩岸衝突升溫的可能性,有下列幾個的短期和中期的風險期值得注意:
在短期風險上,第一個短期風險期是「現在至10月1日中國國慶前」。2019年是中國建國70週年國慶,北京將在天安門廣場舉行大型閱兵儀式和羣衆遊行。若香港反送中爭議延燒到今年十一中國國慶期間,北京想必難以光彩地慶祝。因此,北京有可能在十一前採取更強硬的措施解決反送中運動,也因爲北京一直宣傳反送中有美臺力量介入,若北京沒有能力處理美國,那麼臺灣是否會是北京連帶開刀的對象?
第二個短期風險期是「10月1至明年1月11日臺灣大選日」。美中對抗和反送中事件目前看來對民進黨爭取連任是有拉擡的效果,民進黨政府向來反對一國兩制,而香港的現況很大程度深化臺灣社會對「一國兩制」的懷疑甚至是排斥。因此北京可能會以衝擊臺灣經濟與民心作爲手段,嘗試對臺施加影響力以避免民進黨繼續執政。
第三個短期風險時間期則是明年「1月11至5月20日」也就是大選後至總統就職期間。若民進黨連任,對北京的意涵是什麼?北京會如何解讀民進黨的勝選?是否北京對於「寄希望於國民黨當局」、「寄希望於臺灣當局」、「寄希望於臺灣人民」這3個「寄希望」逐漸喪失信心?民進黨連任勢必令習近平主席面臨一定程度的檢討聲浪,習也必須解釋並因應民進黨的繼續執政。
至於中期風險,第一個風險期是「2021年7月 中共建黨一百年」。第二個風險期則是「2022年中共20大」。這兩個歷史時間對北京是有極高歷史意義的,中共所主張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在這兩個時間點上有一定的進展,也是習近平延任國家主席和總書記的正當性來源。
雖然臺灣問題一直不是北京最優先的政治議程,但若民進黨2020勝選以及臺灣問題未獲解決,是否會削弱習近平延任的正當性,而促使習採取某些更激烈的對臺措施?臺灣國安團隊必須及早進行全面性的沙盤推演。
數十年來臺灣不僅是地理上位於美中競合的前線,在產業與科技領域也是兩大國競合的前線。臺灣的處境就像是夾心餅乾,但也因爲美國的存在,使得北京對臺施壓時臺灣不至於完全陷於劣勢;也因爲美國的政策制約,兩岸之間雖有矛盾,但都審慎地互不碰觸底線,任何一方都不會輕易地片面改變臺海現狀。
換言之,美國長期在臺海安全穩定以及維持兩岸均勢上扮演着關鍵的支點角色,所以,雖然有輿論認爲民進黨操作親美反中;但身爲民進黨員以及長期關注兩岸關係的政治工作者,我可以很負責任地說,民進黨不會也沒有刻意操作親美反中的選舉戰略。事實上不分藍綠,臺灣歷屆政府都必然是親美的。
然而我也多次強調,親美不必然是反中、仇中與抗中。民進黨的政策是在親美之外,基於保臺、護臺與愛臺的基本立場與原則,提出穩中的政策,尋求穩定和平的兩岸關係發展。只是很遺憾,北京似乎將民進黨定性爲敵人,甚至宣傳「民進黨刻意操作親美反中選戰策略,導致大陸對臺轉趨強硬…。」
我呼籲北京的朋友們應該注意到,民進黨政府願意超越基本教義派的制約,依據「既有政治基礎」包括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來處理兩岸關係。這代表民進黨承認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下的兩岸政治關係定位,是民進黨政府重返執政以來持續的承諾與善意。若北京持續代表臺灣半數民意的政黨視爲敵人,忽略民進黨政府上臺以來的各項善意,那麼北京所主張的兩岸關係發展路線想要臺灣多數民意的支持自然困難,兩岸社會間的距離也只會越來越遠。
如果北京爭取「兩岸心靈契合」不是空話,就更應重視民進黨所代表的臺灣民意。如果民共之間因爲缺乏互信而無法把握彼此的善意,那麼就更應該思考如何擱置所謂的前提、既有矛盾,建立具有互信的溝通管道來控制風險,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創造條件。
(作者爲前海基會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