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專欄:洪奇昌》開啓善意對話是美中臺共同目標
未來美中關係是戰略競爭格局,這是民主、共和兩黨的普遍共識,拜登政府的外交政策也是奠基在此一戰略共識上進行,只是會把戰場導回國際多邊體系中。因此在強調合作對話的拜登政府期間,美中鬥而不破是可預期的,即便手段不同,但美國仍會致力確保其軍事、科技、經濟、美元的全球領導地位,才能維持美國在區域與全球的影響力。由此,展望拜登政府時期的臺美關係,臺灣至少能有下列幾點策略思考:
臺灣爲了可持續的產業經濟發展以及因應RCEP可能的衝擊,持續推進臺美自由貿易協議或者加入CPTPP皆是政府應努力的方向。筆者認爲,我國政府需更積極迴應美國需求,尤其我們應該注意12月3日拜登接受《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佛裡曼(Thomas Friedman)電訪時的表述,拜登宣稱他上任後「在對本國、勞工與教育進行重大投資之前,不打算簽訂任何新的貿易協議。」
目前呼聲極高的美國貿易談判代表人選凱薩琳‧戴(Katherine Tai)也曾在今年8月「美國進步中心」(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論壇中表達過類似觀點。凱薩琳‧戴當時說,「川普政府一向強硬對抗中國,但這種關稅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是防禦性質,而美國需要更好的進攻行動。」她還認爲,「進攻必須攸關我們如何讓自己及我們的勞工、產業和盟國能更快、更靈活地跳得更高、具有更強的競爭力。」
換言之,雖然拜登政府宣稱要推翻川普的美國優先政策,但不論誰執政都必須考慮國內經濟、就業與人才教育等國內需求,因此實際上未來的美國外交政策基調應是「拜登式的美國優先」。
對臺灣而言,臺灣在川普政府期間主動宣佈開放美豬進口,是基於臺方主動解決臺美貿易障礙以加速雙邊經貿協議談判的思考,未來若希望加速臺美談判進程,臺灣政府與社會除了期待美國爲臺灣帶來的貢獻外,或可更積極迴應美國國內需要。
例如臺灣可趁全球產業供應鏈重組時機,將部分供應鏈轉移至美國、加碼投資美國,政府甚至可以規劃擴大輸送臺灣青年赴美交流學習。相關措施既能爲美國創造更多國內就業機會,臺灣也能從中儲備下一階段產業技術升級的能量;更重要的是深化兩國青年世代更廣泛地的人際網路紐帶,擁抱更多知臺、友臺的美國朋友,爲下一個世代的臺美二軌對話儲備人脈庫、人才庫。
拜登長期主張對臺海問題採取「戰略模糊」,主張依據《臺灣關係法》處理臺美關係,拜登的考量是不露出美國的底牌並以此制約臺海雙方沒有人會冒進,避免在不符合美國利益的情況下捲入臺海爭端。
許多臺灣民衆爲此擔憂拜登政府可能重回「擁抱熊貓派」(Panda Hugeer)路線,甚至可能爲了與中國達成妥協而犧牲部分臺灣利益。但筆者也想強調,美國參議院共和黨仍有半數優勢,因此拜登政府的人事案、法律案與政府政策依然會受到共和黨路線的制約,從前述凱薩琳‧戴的表述我們也可以略窺拜登團隊的風格與策略主要是手段上的差異,而不至於出現極端的政策髮夾彎。
更進一步來看,拜登強調和平對話的中國政策與蔡英文總統的兩岸政策是呼應的。現階段美中臺三方都無意進入熱衝突,美國有美國的抗疫後與疫後復甦問題,而拜登也長期主張「臺灣前途由臺灣人民決定」以及兩岸問題應透過和平對話來解決。
就中國而言,今年10月中共19屆五中全會上官方首度提出「確保2027年實現建軍百年奮鬥目標」。所謂的建軍百年目標指的是解放軍「機械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等「三化」建設,目前中共解放軍僅基本實現我國軍上世紀便完成的機械化,至於信息化與智能化都還在發展階段。換言之,北京有自己的建軍節奏,短期內發生臺海或南海衝突不符合北京利益。
就臺灣的立場而言,蔡英文總統自2016年以來便主張與中國大陸在「和平、對等、民主、對話」的基礎上發展交流,這個善意與承諾不曾改變,因此民進黨自然不會製造意外也不會挑釁北京。
今年10月17日前國安會秘書長邱義仁在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協會」主辦的視訊會議上便曾直言「瘋子才搞臺獨」,同場與會的中國權威學者閻學通也表示「目前在南海和臺海地區,都不會發生故意的擦槍走火,因爲美國、中國大陸、臺灣地區三方對軍事行動的控制都非常嚴格。所以說,首先,在這些地區發生擦槍走火的可能性非常小。其次,即便發生了擦槍走火,有關各方也一定能夠及時地把它抑制住,不讓它發展成爲戰爭。」
由此可見,相互剋制尋找契機應是未來美中臺關係的主軸,各方都有責任控制風險互不挑釁、踩紅線,而創造契機開啓善意對話應是三方的共同目標。期待臺灣社會共同支持蔡總統現行的外交、產業與兩岸戰略佈局,以穩定可預期的步驟,在拜登政府時期的美中臺三方賽局中追求實質的國際經貿合作以及有意義的國際參與,爲下一階段的臺灣前途累積各種可能性。
(作者爲前海基會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