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專欄:張登及》華府揭露「印太戰略架構」 得失互見

川普政府提前解密印太戰略文件,其中包括保衛臺灣在內的第一島鏈國家。(示意圖達志影像

在即將卸職的川普總統批准下,即將離任的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歐布萊恩公開了據信原本保密期限應在30年的《美國印太戰略架構》。這個動作本身至少有三個重要目的:第一、加強美國離任政府政策的慣性,制約新政府對華政策自主空間。第二、作爲證據,掃清外界長期猜測詬病川普印太戰略虛有其表,甚至只是空中樓閣的批評。第三、向相關方昭示美國不分黨派信用和決心。

文件的存在證實了2018年美中貿易戰以來,華府採行的全方位、全政府、全社會對華施壓,在各國強力遊說中國所有領域進行冷戰式的脫勾斷鏈,以及通過系列友臺法案等等,都不是即興之作。甚至4年來在國防、外交、國安高層部分人事長期懸缺、高官頻頻離任的亂象下,對華攻勢似乎還可以步步緊逼,這本身就有豐富的含意。以往評論川普者,往往以爲商人出身的他,對中俄等國的好惡純粹出於物質利益的盤算。現在更可以明白說,他不僅錙珠必計,絕不妥協於「雙贏」,而且人格作風上都是零合的睚眥必報、佔贏不佔輸。他的這個特質,與危機意識深重的美國極端保守派強烈共振;在疫情嚴重威脅選情後,成爲後者藉以反攻「進步派」、維護美國在世界史與國際政治上,始終佔有全領域絕對霸權的「救國神器」。

維護霸權需要憂患意識。911與海灣戰爭以來,居於單極地位的美國考慮過多個有資格充任憂患的對手。歐巴馬第一任期中段後,中國已經逐漸坐穩這個對手位置。《印太戰略架構》現在確認這點而不拖到幾十年之後,不足爲奇。但是揭露文件與其內容到底是彰顯川普4年功德圓滿,還是正好公開了盲點,恐怕是譭譽參半。

首先、川普敗選以來諸多試圖翻案的措施無功而返,於是不尊重看守倫理,對華攻勢卻更加頻密,目的顯然是要製造民主施政的障礙。然而儘管美國朝野對美中競爭有相當共識,但無論是攻勢派、守勢派、自由派戰略專家,還有幾乎橫跨自由與保守兩端的多數媒體,凡是「有原則」的見解,都不認同川普、蓬佩奧斑農等人煽動民粹、陰謀爲體的手段;也不認爲在國力限制與內政優先的條件下,將中國的投射能力完全壓縮在1960年代以前的大陸沿海,或用退出國際組織來逼迫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一同擠壓中國,是務實可行的目標。

其次,文件雖然佐證了川普印太戰略「大有作爲」,而且是日後衆多嚴厲制裁中國法案與政策的路徑圖,但如同對華強硬的民主黨亞洲專家坎貝爾(Kurt Campbell)傳神的批評,這些四面出擊的重拳雖打擊了一哩之寬,卻只穿透一吋之深。無怪不少分析認爲,川普的貿易戰不僅沒有解決他自己最重視的逆差問題,還刺激中國對「大變局」的警戒,加速技術、貿易、規則各方面「自立門戶」,還只會使北京集權更正當,使美國軟實力更難影響中國。

最後,提前揭露文件旨在向盟國夥伴等第三方,昭示川普制衡中國帶頭擔責的信用。畢竟過去3年多,川普偏好卸責的猜測甚囂塵上。除了臺北坎培拉,各國避險措施絡繹於途,否則不會有RCEP與中歐投資協定的簽署。問題不僅是制衡義務與風險如何合理分擔,美國以身作則的「共享價值」榜樣也至關重要。華府拿出印太文件時,世人正爲世界民主殿堂國會山淪陷與傷亡感到驚駭。衆多閣員求去,也證明川普對這個世界民主發展史的分水嶺事件,負有首要責任。

其實,相信包括臺灣在內的若干夥伴,對印太文件多少早有所悉。拜登新政府交接,也必然會參考評估。這個時間貿然公開,除少數人又感振奮,其實對政策改善並無幫助,卻使它如同川普任期,半道未濟、失多於得。

(作者爲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