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新發現!大質量恆星誕生靠巨型分子氣體旋臂環抱
▲中研院發現巨型分子氣體旋臂爲孕育大質量恆星的搖籃。(圖/中研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提供)
中研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呂浩宇所領導的團隊,以66座天文望遠鏡組成的「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ALMA) 」進行觀測,發現「巨型分子氣體懸臂」是孕育大質量恆星的搖籃。該項研究爲了解星團中的恆星質量分佈樹立新的里程碑,也登上國際知名《天文物理學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這是天文學上首次透過ALMA影像證實,形成質量恆星團的分子云中心埋藏着尺度爲數光年的巨大有序結構,且該結構有幾何上類似環繞在低值量源恆雙星周圍的「環雙星盤」的懸臂,不過尺度和質量都放大了上千倍。這些緻密旋臂圍繞着的大質量分子核,以及旋臂本身,就是形成星團中質量最大恆星的搖籃。
大質量星團的形成一直是天文物理學最難解的問題之一。由於太空中恆星風威力強大,一旦大質量恆星形成,可能馬上被吹散,或者因高能量輻射造成母分子云的恆星形成活動停止,但夜空中仍有許多星團存在,讓科學家疑惑大質量衡星如何出現。
ALMA觀測結果顯示,這些大質量星團的母分子云極有可能發生整體性的重力塌縮,使分子云的中心因爲殘餘的角動量,形成尺度約3光年、扁平緻密的大質量盤狀氣體結構,孕育大質量恆星的大質量分子核就位於該盤狀結構的中心部位。而高密度的盤狀結構形成旋臂後進一步塌縮,變成圍繞中央的衛星大質量分子核(satellite cores),盤狀氣體結構受自身的高密度屏蔽,不易在初形成時受到恆星風以及紫外輻射的破壞,這就是大質量恆星可以繼續形成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