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弱化vs.地方強權
(摘自北市議員王鴻薇臉書)
從疫情警戒放鬆措施到五倍券加碼方式,地方政府都在中央規範外,另外做出自己的決策。這是臺灣政治文化從政黨力量式微後,地方政府自主性提升的另一現象,而中央似乎已無力要求號令貫徹全國,只能坐視地方漸強、中央趨弱的態勢不斷累增。
此種現象從特例成爲常態後,總統和行政院長對全國內政的影響力,勢必衰退。對分居各地的民衆而言,縣市長選舉的重要性,也會更加凸顯。
因爲,地方首長的施政理念與風格,會直接影響各縣市的基礎建設與民生福祉。中央的政策,只是通則性的一塊白布,上面要添加哪些風采,纔是人民更爲關切的政治消息。
於是,地方與地方之間的比較,成爲各縣市首長關切的焦點,也是政治新聞的一種新興話題,更是民衆聊天時的一項主題。例如各縣市對五倍券加碼的價碼,「你那邊怎樣?我們這邊如何!」民衆不關注這些差異都不行。之前,柯文哲不發放重陽敬老金,成爲他選舉時的一個弱項,說明地方政府在法令權限下的爲與不爲,也是很有學問的。
有比較,當然就有競爭;有競爭,自然不想落後。地方首長幹得來勁,中央領導的政治角色,從主動威權,轉變爲被動支援。地方政府拚命推動各種愛民措施,中央萬分尷尬,不支持,就是壞人,就是不顧地方百姓死活,或至少是不瞭解地方民衆疾苦、政策決定不到位。
政治主體從中央變爲地方後,大方向來講,對各地方民衆應該是好事。各縣市首長最需要的關愛眼神,不再是政黨或府院的高層領導,而是基層民衆的實際支持度。區域立委的角色功能,也勢必要更強化爲地方向中央爭取資源。
然而,臺灣政治的春秋戰國化,卻需要注意一個問題,那就是所謂的區域均衡發展,恐怕更加難以實現。直轄市人口多、預算多、資源也多,能讓市民享福的空間也較多;較窮的縣市資源少,人口外移嚴重,要是轄區內沒有生財管道,只能靠中央分配下來的杯水車薪勉強運作,那當地民衆的生活福祉,會愈來愈不如富有縣市民衆的福利。這樣下去,人口往富有區域移動的趨勢,勢必愈趨嚴重。最終結果是:窮困縣市愈加凋敝,而富有縣市的負擔,也會因爲人口不斷移入而日益增加。
要解決這種困境,中央執政的民進黨似乎沒有對策,政治思維還停留在致力於保存中央執政的各種大內宣上面,茫然不覺春秋戰國大小諸侯各據一方的時代已然來臨。
面對中央的弱化,眼下窮困縣市的自保因應之道,應該是趕快以創意更新轄區內的產業發展模式與觀光水準,在疫情短期內難以結束的狀態下,搭上國內消費與旅遊的列車,爲自己縣市內的民衆多謀利益,光向中央哭窮,是沒指望了!
(作者爲中國文化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