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肌萎縮硬化症(漸凍症)的3個驗案
漸凍症病位在肌肉筋骨,根據其乏力、肌肉萎縮、多汗等臨牀表現,可歸於中醫“痿症”“虛勞”“脈痹”範疇,病因可責之於脾肺肝腎,多虛實夾雜。《黃帝內經》言“治痿獨取陽明”。脾胃虛弱,運化不能,氣血生化之源不足,而脾主身之肌肉,故可表現爲肢體軟弱無力,枯萎消瘦,伴面色萎黃,神疲納呆,咳嗽頭脹,舌苔薄白膩,脈沉細緩等症,故筆者臨牀多從脾胃論治,兼治肺肝腎。肌萎縮側索硬化症是漸凍症的一種常見類型,現列舉筆者治療肌萎縮側索硬化症驗案三則如下。
案一
謝某,男,47歲,2020年11月11日初診。患者4年前出現腰腿發冷、困、僵,走路困難,近年來日漸加重,查體:腱反射亢進,巴賓斯基徵陽性,診斷爲原發性側索硬化。反覆住院治療無效,不得已求治中醫。刻下:肌肉萎縮,面色萎黃,神疲納呆,咳嗽頭脹,腰腿冷、僵而困,只能藉助輪椅活動。舌苔薄白膩,脈沉細濡緩。
診斷:西醫診斷爲運動神經元病(肌萎縮側索硬化症)。中醫診斷爲痿證。
辨證:脾虛痰溼,寒溼客於經絡,久病及腎。
治則:宣肺健脾,除溼通陽。
處方一:杏仁15g,滑石18g,生薏苡仁18g,半夏10g,白通草6g,白蔻仁6g,竹葉6g,厚朴6g。14劑,水煎服,每日2次。
處方二:牡荊葉與青蒿葉炮製黑豆成淡豆豉20g,每日1次。
2023年6月12日二診:自上次就診後未再服用其他藥物,一直服黑豆豉,未見加重。此次因家有變故導致症狀加重,前來就診,診其面色萎黃消失,微有紅潤之色,舌苔白,脈弦細尺稍大。予宣肺除溼,扶正健脾。處方:杏仁15g,正滑石18g,白蔻仁6g,竹葉6g,生薏苡仁18g,半夏10g,黨蔘10g,茯苓8g,白朮10g,陳皮6g,丁香3g,木香5g,藿香10g,蓮子10g,厚朴10g,麥芽12g,神曲12g。21劑。隨訪病情穩定。
脾胃虧虛,三焦阻滯,虛實互現,多髒受累,方選三仁湯加減。杏仁苦辛,以宣利上焦肺氣,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有“提壺揭蓋”之義;白蔻仁芳香化溼,行氣調理中焦;生薏苡仁甘淡,滲利下焦,除溼健脾。三仁合用,能宣上、暢中、滲下,具清利溼熱、宣暢三焦氣機之功。半夏、厚朴辛開苦降,功能化溼行氣、散滿消痞。滑石、竹葉、通草甘寒淡滲,可利溼清熱。《中藏經》謂:“三焦通則內外左右上下皆通。”寓啓上閘,開支河,導水下行之理,可使氣暢溼行,脾運復健,三焦通暢。牡荊葉與青蒿葉炮製黑豆成淡豆豉,具昇陽解表、宣鬱除煩、疏散宣透之性,功能清宣鬱火、和胃消食,氣機自然通暢。二診症情穩定,然其病程已久,宜補陽明以善後,故合《醫宗金鑑》開胃進食湯加減,藥用黨蔘、厚朴、藿香、麥芽、神曲甘溫益氣、健脾和胃。此方取意於《黃帝內經》“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遵張仲景“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之治則,以甘溫緩急截其變。
案二
劉某,男,62歲,2023年8月21日初診。患者自覺右下肢痿軟乏力一年,跛行,抗GM4抗體陽性。肌電圖檢查結果提示雙上肢周圍神經損害,脫髓鞘及軸索損害均存在,廣泛神經源性損害表現,診斷爲運動神經元病。刻下:納差口苦,反酸,眠差,大便稀,舌質紅,苔少,脈細數。
診斷:西醫診斷爲運動神經元病(肌萎縮側索硬化症)。中醫診斷爲痿證。
辨證:脾腎虧虛。
治則:降逆和胃,扶正健脾。
處方一:姜炒黃連6g,姜竹茹9g,枳實9g,姜半夏9g,陳皮6g,甘草3g,生薑2片,茯苓9g。14劑,水煎服,每日2次。
處方二:煨鮮河蚌2枚,每日1次,煨熟後食用。
9月8日二診:不思飲食,反酸略減。守原方去姜炒黃連,加黨蔘15g、姜厚朴10g、藿香10g、炒麥芽10g、神曲10g。14劑。
2024年2月6日三診:停服中藥,只用依達拉奉、利魯唑治療,反酸症狀較前好轉,時有呃逆,睡眠、食慾可,大小便正常,舌紅,苔白,脈細弦。守二診方加公丁香6g。14劑。
2月22四診:患者精神明顯改善,乏力、食慾均好轉,生活質量有所提高。守三診方加桑葚15g,14劑。繼續服用,症情平穩。
膽爲清淨之府,失其常則木鬱不達。胃主和降,胃氣失和,繼而氣鬱生痰化熱。膽胃不和,則胃氣上逆,而致納差口苦。方以黃連溫膽湯加減,其中半夏爲君,功能燥溼化痰、降逆和胃。臣以竹茹清化熱痰、除煩止嘔。治痰當理氣,氣順則痰消,故佐以陳皮,陳皮辛苦而溫,可燥溼化痰,枳實降肝之逆,共調上、中、下三焦之氣。四藥合用,有疏肝解鬱、行氣寬中之功,以辛散之劑入其性。二診合開胃進食湯加減以健脾、生肌肉。食療方中河蚌味甘鹹、性寒,入肝、腎經,具有清熱解毒、強筋壯骨的功效。三診時患者停服中藥3個月,只用依達拉奉、利魯唑治療,導致病情反覆,故又守原方加公丁香,降逆以開陽明胃氣,行健脾助運、開胃進食之功。
案三
田某,男,62歲,2024年3月14日初診。患者右上肢無力1年餘,言語含糊1年,加重半年。查體:右上肢肌力4+級,餘下四肢肌力5級,右手可見肌萎縮,左下肢、右上肢腱反射消失,左上肢、右下肢腱反射減弱。肌電圖檢查結果提示多發周圍神經損害,運動感覺均累及,軸索及脫髓鞘損害均存在,雙上肢爲著。刻下:上肢乏力,進行性加重,伴有肌肉萎縮,口角大量流涎,言語欠清晰,易出汗,睡眠欠佳,納差,舌淡紅,苔厚膩,脈弦結。
診斷:西醫診斷爲運動神經元病(肌萎縮側索硬化症)。中醫診斷爲痿證。
辨證:肝脾虧虛。
治則:健脾除溼,通陽補腎。
處方:炒苦杏仁9g,麥冬9g,桂枝9g,五加皮9g,正滑石18g,白通草6g,白蔻仁6g,竹葉6g,厚朴6g,生薏苡仁18g,半夏10g。21劑,水煎服,每日2次。
4月6日二診:食慾稍好轉,口角流涎,言語不清如故,有胸膺憋悶之感,喜太息,急躁易怒,頭暈,上肢仍有乏力,睡眠差。重新辨證,屬肝膽氣鬱、痰熱蘊結之證。予疏肝理氣,和胃降逆。處方:柴胡12g,酒黃芩9g,姜半夏9g,桂枝9g,甘草6g,茯苓12g,合歡皮20g,姜炒黃連6g,瓜蔞皮12g,廣藿香9g,紫蘇梗15g,牡蠣30g,龍骨30g、淮小麥30g,石菖蒲12g,大棗24g,酒大黃3g。24劑,水煎服,每日2次,飯後服用。
隨訪精神好轉,言語已經能對答。按前法繼續治療,症情穩定。
《素問·陰陽離合論》雲:“少陽爲樞。”膽處中焦,爲三焦諸髒氣機升降出入之樞,若邪犯少陽,膽氣鬱阻,肝氣不暢,疏泄不及,則陰陽氣不相順接,症見胸膺憋悶疼痛,脅肋苦滿,噯氣太息,鬱怒加重。肝鬱橫逆脾土,脾失健運,致肌肉萎縮、口角大量流涎。依此分析,該案爲虛實夾雜之證。一診直接健脾益腎,未及克脾土之肝木,故未取效。二診從肝論治,以柴胡龍骨牡蠣湯合甘麥大棗湯加減,柴胡、黃芩入肝膽經,治少陽病厥陰證,桂枝、茯苓、半夏化濁降逆,平脅肋苦滿上衝之氣,龍骨、牡蠣平肝降逆治頭暈,酒大黃入陽明經,可活血通絡,石菖蒲宣痹化濁、醒腦通竅,脾虛溼阻則加廣藿香、紫蘇梗行氣實脾以除溼,以瓜蔞開胸散結、清熱化痰,以合歡皮解情志抑鬱,傷及中焦則以甘麥大棗湯和中緩急,以行中焦之滯,促脾胃運化。肝氣調達,脾胃相和,方證相應,故而取效。
本文摘自中國中醫藥報,作者黃小飛、郎騰飛/安徽省涇縣中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