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鬆純:通用人工智能不僅是科技競爭,更是敘事權爭奪

中新經緯1月12日電 (袁媛)11日,第26屆北大光華新年論壇在北京大學百年講堂召開。會上,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智能學院院長朱鬆純發表主旨演講時談到,思想自主是科技創新的前提,而信心則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在接受中新經緯獨家專訪時,朱鬆純特別指出,當下需要打破現有的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實施“下圍棋”的原創策略,關注整體形勢而非局部勝負。

科技思想自主塑造敘事體系

信心是當前經濟和科技發展中的“隱形變量”。朱鬆純強調,自信心的構建需要強大的技術支撐,更需要構建自己的敘事體系,這就需要在科技創新方面有“思想自主”。

“通用人工智能的發展依賴於大數據、大算力和芯片技術,而這背後不僅是技術能力的競爭,更是全球信心與敘事權的爭奪。”朱鬆純分析,在科技領域,全球一直存在“美國主導論”。以人工智能爲例,大肆宣揚鑄就了美國在通用人工智能領域的強勢地位,強調大數據、算力與芯片是他國難以逾越的天塹,同時,美國股市中的科技巨頭市值飆升。

這種輿論影響深遠,造成了“信心落差”。一方面,他國民衆與企業的信心受挫,投資決策趨於保守,創新步伐躊躇不前;另一方面,國際資本流向美國,爲其科技研發、產業升級持續輸血,進一步拉大科技差距。美國在這種輿論環境下,於全球科技競爭中不斷佔得先機。

此外,朱鬆純指出,由於一些自媒體過度擴大美國的技術優勢,片面的信息不僅助長了對美國的盲目崇拜,也削弱了對其他國家科技成就的關注。回顧全球化歷史,朱鬆純指出,美國通過人工智能敘事重新塑造了全球化的趨勢,而其他國家在輿論的放大效應中被動接受了這種“偏見”,當下急需扭轉這種認知的偏差。

朱鬆純提出,通用人工智能時代到來,中國要通過“科技自立自強”“治理體系現代化”和“文化復興”,重塑全球話語權。

他呼籲,中國的發展不能一味模仿西方,而是要在思想和文化上實現真正的自主,構建出具有中國特色的人工智能理論與實踐體系。科技自立自強是中國進一步崛起的基礎,而治理模式的現代化與文化的提升則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以中國思想創世界科技,是我們的目標,也是我們的責任。中國完全有能力在通用人工智能時代掌握主動權。”

智能產生的機理是“主觀唯心”

朱鬆純指出,通用人工智能與以往人工智能有着本質區別。數字人、生物人、機器人等不同形式,雖硬件和算法各異,但在哲學和數學的表達空間上都應該與人類有等價性。例如,在場景理解中,涵蓋“感知”與“認知”兩個層次,從識別物體位置關係到推測背後意圖,這涉及到複雜的價值傳遞與思維機制。

所以,通用人工智能要與人類的邏輯思維統一起來,解決背後的價值訴求。由此,朱鬆純提出,智能產生的機理是“主觀唯心”的,其中包括了深層的心智。中國在這一領域的發展,需要在技術上與人類形成一致的“共同表達能力”,這是未來人工智能的重要競爭點。

朱鬆純告訴中新經緯,通用人工智能要具備三個基本特徵:第一,必須能完成無限的任務,而不是隻能完成人定義的有限幾個任務。 第二,要在場景中自主發現任務,這是通常所說的要做到“眼裡有活兒”。 第三,要有自主的價值來驅動,而不是被動的被數據驅動。

基於這些特徵,朱鬆純向中新經緯介紹了其團隊研發的全球首個通用人工智能測試評級標準與平臺——通智測試(Tong Test)。通智測試參考了人類嬰幼兒發育的測試標準,形成了一套基於能力與價值雙系統的通智測試評級理論,它建立的任務強調實用性、可測量性及與人類智能發展的一致性。

這種測試不但有助於指導研究者爲通用人工智能構建綜合的設計架構與完善的評估體系,而且能夠爲人工智能的安全治理問題提供積極的解決方案。

實現從0到1的突破

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學術和產業界,當下存在對“西方模式”的依賴性。對此,朱鬆純強調,需要進一步重視並推動原始創新能力。

2023年曾出現“百模大戰”。所謂“大戰”,其實是大家看好某個領域,在資本驅動下紛紛佈局同一熱門賽道。然而,在朱鬆純看來,“大戰”的本質是迅速推出仿製品,搶佔市場優勢地位,並非通用人工智能技術的核心突破。這些“大戰”的時間越來越短,結局越來越虎頭蛇尾,社會資源浪費過多,而科技和產品服務並未實現本質的發展和進步。

此外,朱鬆純指出,當下存在一種誤解,即認爲通用人工智能就是大數據+大算力+大模型,以及誤判了通用人工智能的發展路徑,認爲芯片算力是唯一決定因素,忽視算法創新、數據質量與應用場景挖掘的巨大潛力。在大模型熱潮初期,盲目跟風,未充分考量自身產業需求與特色,造成資源分散、重複投入。他強調,通用人工智能的實現並非只有一種模式,創新不應侷限於某一種路徑。

通用人工智能的崛起已被公認爲是科技變革的關鍵節點。在朱鬆純看來,中國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如龐大人口基數與豐富應用場景提供了海量數據資源,爲模型訓練提供充足素材;具備從基礎硬件製造到高端軟件開發的完備產業體系,各環節緊密協同等。

中國該如何打造通用人工智能?朱鬆純認爲,第一,需要加強科學普及工作,爲通用人工智能“正本清源”,正確認識通用人工智能不是一個技術,而是一門宏大的科學和社會工程;第二,要確保研究方向正確,以“小數據、大任務”的技術範式,打造兼顧“心”和“理”的價值驅動通用智能體,推動人機共生智能社會的構建。第三,需要建立新型組織模式,培養實力雄厚的團隊,勇於跳出內卷競爭。

面對當前的科技發展挑戰,朱鬆純提出了中國未來發展的關鍵方向。首先是科技自立自強,要擺脫對國外技術和理念的依賴,堅持“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原則,不被國外的敘事輕易左右。其次是治理模式的現代化,通過建設大型社會模擬器等方式,解決“文科不能做實驗”的問題,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治理模式。(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宋亞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