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破皮搞到要截肢!糖尿病忽略10種傷口「下場很慘」 

皮膚抓出傷口小心變成蜂窩性組織炎。(圖/非當事人/記者謝承恩攝)

文/林款

王先生罹患糖尿病多年,前幾天因腳踝處發癢就用手去抓,這一抓就把腳給抓破皮。當時他並不在意這個小傷口,兩天後,傷口的四周開始出現紅腫熱痛的現象。來到門診後,診斷爲蜂窩性組織炎。

「這是蜂窩性組織炎,需要用抗生素治療。」

「我不要吃抗生素。」他口氣強硬地拒絕。

「爲什麼不吃抗生素呢?你的傷口因爲感染而發炎,這時候必須用抗生素來治療。」

「你們醫生動不動就使用抗生素,纔會把小病醫成大病。抗生素吃多了,到時候要洗腎,誰來賠我!」

「抗生素真的這麼可怕嗎?需要把抗生素當作洪水猛獸嗎?其實,任何藥物只要正確、正當地使用,都會是好藥。濫用、不需要用而用,縱使再好的藥也是毒。你現在因感染而導致蜂窩性組織炎,抗生素使用一個療程,不會對你造成傷害,還能將感染情形治好。不知道你爲什麼要拒絕?」

「我爲什麼會因爲一個小傷口就變成蜂窩性組織炎?」

「糖尿病患者本身的抵抗力就比較弱,若血糖控制得不好,容易產生血管神經的併發症。當身上有傷口時,發生細菌性感染的機率必定會多於其他免疫系統完善的人。所以糖尿病患者對皮膚的照護相當重要,絕不可忽略任何一個小小的傷口。大部分因爲糖尿病足而導致截肢命運問題常從忽略小傷口開始。」

▲糖尿病患者更要注意傷口導致的細菌感染,嚴重有截肢危險。(圖/翻攝自pixabay)

「好啦,要說服我吃抗生素,也不用恐嚇我說要截肢。」

「不可諱言,臺灣濫用抗生素的情況相當嚴重。細菌抗藥性的發生,最主要是源自用於不該用,或是停於不該停的情況。使用抗生素治療,最好能有細菌培養的根據,或是有明顯細菌性感染的跡象,所以仔細判斷是非常必要的步驟和過程。當確定或高度懷疑是細菌性感染,必須使用抗生素時,要有完成一定療程的觀念,不可提早停藥或是想吃就吃,不吃就扔在一旁。否則,『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一旦讓殘存的細菌反撲,將會陷入無藥可用的殘酷境界。蜂窩性組織炎,是軟組織受到細菌的感染侵犯,而引起紅腫熱痛的臨牀表徵,需應用抗生素來治療,尤其是免疫系統功能不全的人更應積極治療,否則,有可能導致截肢、敗血症,甚至死亡的不幸。這時選用正確的抗生素,使用正確劑量和使用足夠時間,纔是治病的最高原則。」

強烈建議糖尿病患者平時就要多注意雙腳、重視足部的變化,不能等神經或血管病變出現時,纔來關心足部的問題。仔細觀察足部變化,可說是預防糖尿病足最簡單、也是最重要的一環。

下列十項便是雙腳要檢視的問題,即使是一般人也可能發生,但是糖尿病患者若有出現這十項皮膚狀況,就要特別注意!若輕忽可能演變成傷口感染,導致敗血症、截肢的可怕結果。

1.皮膚乾燥:易導致龜裂,產生細微的傷口,讓細菌順勢而上,因此針對皮膚的保溼和滋潤就相形重要。

香港腳示意圖。(圖/翻攝自Pixabay)

2.水皰:不要自行刺破水皰,建議使用抗菌藥膏和繃帶覆蓋,以求降低感染風險

3.香港腳和腳趾黴菌感染:容易因爲皮膚癢、糜爛、龜裂,而造成續發性感染。

4.甲溝炎趾甲內生症:主要是因爲穿了太緊或不合適的鞋子、不正確的修剪腳趾甲,都會增加紅、腫、痛、感染的風險。

5.拇囊炎(腫):就是俗稱的「拇趾外翻」,大腳趾關節外側的痛、紅、結繭組織,迫使大腳趾內彎

6.錘趾穿鞋不當引起,會造成老繭潰瘍、水皰,行走困難。

7.繭:因長期壓力導致足底皮膚增厚。

8.雞眼:因腳趾間的壓力和摩擦所產生。

9.足蹠疣:是一種病毒感染造成的,會有疼痛感覺。需和結痂區別

10.足部潰瘍:因免疫系統差和血管病變,導致傷口癒合力差、易感染。有小傷口就要儘速尋求治療。

糖尿病患者並非只要有傷口,就會導致最嚴重的狀況,關鍵在於有無及時發現、及時護理、及時治療。小範圍的感染,一般診所就可以開立抗生素治療,但若發現吃藥後仍然遏止不了感染的擴大,就要趕快去大醫院就診。

本文摘自《糖尿病不可怕!穩糖靠自己45招》/林款帶(自在診所糖尿病照護中心院長) /三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