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黃漢權:增量政策將持續用力,但政策加力或是個漸進的過程

9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一步經濟工作。

三天後,9月29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研究部署一攬子增量政策的落實工作。

國慶假期後第一天,10月8日上午,國家發改委以“一正四副”領導高規格集體出席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介紹“系統落實一攬子增量政策 紮實推動經濟向上結構向優、發展態勢持續向好”有關情況。

從目前的公開信息看,一攬子增量政策主要圍繞五個方面,即加大宏觀政策逆週期調節、擴大國內有效需求、加大助企幫扶力度、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提振資本市場等。相關政策的具體細化和落實,成爲當前市場關注點。

近日,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黃漢權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一攬子增量政策是全方位、多領域、多層次的,同時,政策將持續用力、加力,不是暫時的、短期的,後續還會有更多的政策出臺,同時有些在力度上也會是比較大的,當然,政策加力不是一下把增量用足、用滿,應該有個漸進的過程。

黃漢權認爲,後續出臺新的增量政策時,既要根據實際需要,也要注意考慮市場期待,但是有時候市場預期也會存在過高的現象,政策不能完全由市場決定,是需要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另外,除了注重政策的出臺,還要注重政策的落實,這包括存量政策的落實以及新的增量政策的落實,要關注政策效果能不能達到預期目標,優化政策的傳導機制,縮短政策傳導的冗餘時間,讓政策從出臺到落地見效的時間儘可能縮短。

此外,在談到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任務的底氣時,黃漢權認爲,一是9月26日中央政治局會議,9月2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彰顯黨中央、國務院推動經濟回升向好的決心信心,有助於提振社會各方面的信心和預期。二是此前已出臺的政策效果都在逐步顯現,對實現目標形成有效支撐。三是中國產業的比較優勢仍然是很明顯的,特別是新能源汽車、機器人、航空航天等新興產業正在成爲推動經濟發展的新動能。四是美國等一些國家開始降息,爲我國吸引外資和實施更加寬鬆的貨幣政策帶來相對有利的外部環境。

澎湃新聞:從9月26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到9月29日的國常會,再到近期的國家發改委出席新聞發佈會,這些釋放了哪些信號?一攬子增量政策的總基調大概是怎樣的?

黃漢權:從一系列的會議和已經出臺的政策可以看出,黨中央、國務院解決當前經濟發展中面臨的問題和困難、鞏固和提升經濟回升向好態勢的決心和信心是非常大的。另外,出臺的政策靶向精準,堅持問題導向,特別是緊扣經濟運行中的卡點堵點,比如經營主體面臨的困難、地方財政困難、社會預期偏弱和信心不足等問題。

需要明確的是,“一攬子”的表述說明政策是全方位、多領域、多層次的,同時,政策的基調是持續用力、加力,說明政策不是暫時的、短期的,後續還會有更多的政策出臺,同時有些在力度上也會比較大的。其實,從近期的貨幣政策、房地產政策等方面已經可以看到力度在加大。

值得注意的是,所謂“加力”,不能簡單地理解爲只做加法,還包括對一些領域的政策鬆綁或者政策糾偏,比如房地產領域放鬆了一些原來的限制性政策,以及要求進一步規範涉企執法、監管行爲,避免違規異地執法和趨利性執法等。

增量政策,也不能把它們理解得過窄,不能光看財政貨幣資金數量,比如發債增加多少、貨幣投放多少等,這些只是一方面。除了財政金融政策,還有產業、就業、消費、科技、開放等方面的政策,增量政策是綜合性、系統性的,是一套政策“組合拳”。 我認爲,後續應該會有更多政策出臺,因爲中央政治局會議、國務院常務會議後,各個部門肯定都會圍繞落實會議精神,結合本部門職能出臺相關政策,比如財政、商務、工信等部門,應該都會有相應的動作。

當然,政策加力不是一下把增量用足、用滿,應該有個漸進的過程,也不是所有政策都會超預期。政策需要合理搭配,要根據客觀實際情況來定,同時要兼顧未來的政策空間。

澎湃新聞:一攬子增量政策既關注逆週期政策,也關注重大改革舉措,您如何看待?

黃漢權:強調逆週期調節,主要是針對近期面臨的問題發力,當然也要着眼長遠,爲未來發展留下空間,不能一次性把所有政策“子彈”都用完,還要爲後續發展做好政策儲備、留足空間。除了政策“給力”外,改革也要“發力”,這兩個要相互配合,因爲政策主要關注短期性、週期性問題多一些,改革更能涉及長遠,解決根本性、結構性問題。也就是說,推動中國經濟回升向好,既需要政策“給力”,也需要改革激發活力。

當前的政策聚焦股市、房地產等問題,聚焦企業經營面臨的困難,以及國內有效需求不足等問題,這些問題有的是短期問題,也有中長期問題。

澎湃新聞:進一步擴大內需,要求把促消費和惠民生結合起來以及擴大有效投資,對此您有何建議?

黃漢權:促消費確實要和惠民生緊密結合起來,這樣政策才能得到老百姓的呼應和擁護。比如現在正在實施的消費品以舊換新,就是一項既惠民生又促消費的政策,政策效果已經逐步顯現,我認爲後續在這方面可以加大力度。

至於投資,我認爲空間還很大,中國很多基礎設施已經運行了比較長的時間,很多到了需要更新改造的時候了。同時,一些新的基建,特別是與數字經濟、人工智能、新能源等相關的新的基礎設施還需要大量建設。在城鎮化建設方面,我們的短板還有不少,尤其是城市公共服務的提檔升級,一些民生領域像教育、醫療衛生、文化等方面的供給缺口還比較大。這些都是擴大投資的空間。

澎湃新聞: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加大助企幫扶力度,您認爲主要應該解決哪些問題?

黃漢權:我覺得從四個方面,第一,現在大家都比較關注的民營經濟促進法,要儘快出臺,這樣能夠從法律制度層面把對平等對待民營企業的要求落實下來,有了法律保障,就能夠給民營企業吃下“定心丸”。

第二,要規範涉企的執法監管行爲,儘量避免趨利性執法等一些對企業經營造成干預或其他不利影響的行爲,要糾正現在一些地方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等行爲。

第三,幫助企業解決經營過程中的實際困難。比如很多企業反映的融資難問題。如何讓企業能夠在符合銀行風險管理情況下,獲得正常貸款,包括可以推出一些便於企業貸款的金融工具,比如無還本續貸。此外,目前在工程領域存在拖欠民營企業資金問題,要儘快解決、還清欠款,讓企業有資金能夠正常運轉,保證業務不受影響。

第四,幫助企業尋找一些好的發展項目或投資項目。從國家角度,要加快制定出臺完善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項目建設的長效機制,把一些好的重大基礎設施、有穩定回報的經營性項目,更多地向民營企業開放。

澎湃新聞:您認爲後續政策應該如何迴應市場期待?

黃漢權:後續出臺新的增量政策時,既要根據實際需要,也要注意考慮市場期待,但是有時候市場預期和期待也會存在過高的現象,政策不能完全由市場決定,是需要綜合考慮多方面的。

另外,除了注重政策的出臺,還要注重政策的落實,這包括存量政策的落實以及新的增量政策的落實,要關注政策效果能不能達到預期目標,優化政策的傳導機制,縮短政策傳導的冗餘時間,讓政策從出臺到落地見效的時間儘可能縮短。

此外,要儘可能地把政策效果最大限度發揮出來,要跟蹤政策的實施過程,及時發現其中的問題、堵點、卡點,有針對性地解決。

澎湃新聞:國家發改委提到,有信心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任務,您認爲實現目標的底氣來自哪些?

黃漢權:我覺得可以從幾個方面理解,第一,從中央政治局會議看出高層推動經濟回升向好的決心和態度是非常大的,這種信心會傳遞到各地區、各領域,有助於提振社會各方面的信心和預期。而且我們看到,不僅限於定調,很多真金白銀的務實政策確實也在推出,在爲穩增長全力以赴。

第二,政策效果應該會在接下來的時間裡持續顯現。一方面是前段時間即上半年、三季度出臺的政策,特別是“兩重”“兩新”政策,提升股市、房地產市場的一系列政策,效果都在逐步顯現,也會對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形成很好支撐。

第三,中國經濟的基礎以及體量,也就是我們說的中國經濟的比較優勢仍然比較明顯,現在無論是傳統產業,還是新興產業,包括新質生產力領域的產業,發展情況還是不錯的,特別像新能源汽車、太陽能光伏等綠色產業在全球都是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這些產業對中國經濟的發展構成強有力的支撐。

第四,從國際環境看,美國等一些國家的降息政策,一定程度推動世界經濟復甦,也爲我們的出口、吸引外資和實施更加寬鬆的貨幣政策帶來了相對有利的外部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