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凌空天行:太空旅遊布蘭森賣票45萬美金 我們可以45萬人民幣

《逐夢星空》是本站科技記錄航天逐夢人和航天里程碑事件的新欄目,“逐夢星空,向上探索”,讓我們向着星辰大海不斷挺進。

文 | 崔玉賢

出品 | 本站科技《逐夢星空》欄目組

精彩觀點:

1、 高超音速飛行的概念最早是由錢學森先生提出的,目前這個概念已經成爲全球航空航天領域最爲前沿的新興領域之一,在這方面處於領先地位的是中美俄三國,美國研究起步最早,但我國已經隱隱領先。

2、 高超音速飛行是空天結合的領域,相比已經研製了幾十年的運載火箭,這個領域的門檻非常高,真正有經驗的人也非常少。

3、 凌空天行現在主要有三大業務板塊:高超音速飛行試驗平臺、亞軌道太空旅遊、全球高超音速點對點運輸。

4、 凌空天行推出的天行系列高超音速飛行試驗平臺,爲國內航空航天企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提供全系統的解決方案與飛行試驗服務。天行系列飛行試驗平臺成本低,週期短,從方案設計到到生產、試驗、測試,再到完成發射任務,一般需6-9個月的時間。

5、 目前凌空天行在做的飛行試驗平臺以及未來的太空旅遊、點對點高速運輸這條商業航天細分領域,在國內僅我們一家。

6、 我們希望在2023年能夠完成中短距離的點對點載貨運輸;2025年完成亞軌道太空旅遊載人首飛;2030年完成全球點對點高速運輸的首飛。

7、 在太空旅遊方面,布蘭森現在是45萬美元一張票,我們可以將美元換成人民幣,也就是45萬元人民幣一張票。

正文:

“我們一開始只是單純的想去做一件能夠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事情,用一個小時的時間實現跨大洲的飛行,未來的我們可以早上去歐洲開個會,晚上就回到家裡與家人共進晚餐。”

2018年10月,凌空天行成立,成爲國內唯一一家從事商業高超音速飛行產品研發和應用的企業。據透露,公司名稱凌空天行的“凌空”兩字取自航天領域經常提到的“臨近空間”的“臨空”的諧音。

來自公開資料的解釋,臨近空間是指距離地面20-100公里的區域;其下面的空域是我們通常稱爲“天空”,是傳統航空器的主要活動空間;其上面的空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太空”,是航天器的運行空間。由於其重要的開發應用價值而在國際上引起廣泛關注。

凌空天行開發的高超音速飛行產品就是在臨近空間中飛行。“大部分人可能認爲只有進入太空纔是火箭的最終歸宿,這纔是航天最酷、最難的事兒。但其實並不是,高超音速領域在某些方面比傳統進入太空的運載火箭更難也更酷。”瀋海濱解釋道。

他用“打水漂”這個大家兒時都玩過的遊戲解釋了高超音速的概念:傳統的火箭是類似拋物線的形式,而高超音速飛行是從地球上一個點到另一個點,飛行過程中會維持在一定高度,經歷一段長距離的無動力飛行,有點像是小時候玩的打水漂的樣子。

那麼,高超音速飛行到底門檻高在哪?瀋海濱給出了他的觀點:在技術層面,控制會有一定難度,因爲在大氣層內無動力飛行,需要很強的控制力,才能保證火箭的持續與穩定。

另外因爲長時間的高速飛行,與空氣摩擦產生會導致火箭表面溫度非常高,如何保證火箭耐高溫,未來可以載人重複使用,對於防熱材料有了很高的要求。

在人才層面,國內具備此領域經驗的高水平人才非常稀缺,遠少於研製傳統運載火箭的科研人員。

“高超音速飛行的概念最早是錢學森先生提出的,目前這個概念已經成爲全球航空航天領域最爲前沿的新興領域之一,而目前在這方面處在領先的還是中美俄三國。美國研究起步最早,但我國已經隱隱領先。”瀋海濱表示。

今年7月份,維珍銀河的創始人理查德布蘭森搶先貝索斯,早了9天進入太空。布蘭森乘坐的就是自家公司的VSS Unity太空飛機,這一舉動在當時名聲大噪,也由此也引起了大家對太空飛機的關注。外界也有人認爲凌空天行的高超音速飛機與布蘭森的太空飛機相似。

不過,瀋海濱解釋稱凌空天行的高超音速飛機與布蘭森的太空飛機還是不一樣的。布蘭森的太空飛機更多采用了航空的技術,其飛行器也看上去更像個飛機;而凌空天行的基因是航天技術,採用的是液體火箭發動機,垂直起飛,在達到一定高度與速度後進行無動力飛行,達到降落點上空,發動機再次點火,反推垂直降落。

按照公司規劃,凌空天行將在2023年完成中短距離的點對點載貨運輸;2025年完成亞軌道太空旅遊載人首飛;2030年完成全球點對點的首飛。

當然,在實現這個看似遙不可及的夢想之前,凌空天行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活下來。他們搭建了高超音速飛行試驗平臺,可以提供全系統從設計-生產-試驗-測試-發射的全流程服務,其服務對象主要是航空航天企業、科研院所、高校。

據瀋海濱透露,凌空天行雖然僅僅成立了三年,但整體業務發展非常快,業務收入平均每年增速在500%,今年收入預計突破1億元。

“我們這個賽道,前面沒有標杆,後邊沒有追兵,只能自己一邊走一邊探索。”瀋海濱表示,“在公司成立初期,項目還是挺少的,需要我們付出很大的努力去爭取,但現在我們已經在行業內有了一定的口碑,經常會有些項目主動找過來,整個市場也在被逐漸打開。”

在目前商業火箭公司都還處於虧損、燒錢的情況下,凌空天行已經實現了過億元的收入,實屬不易。

凌空天行爲何選擇高超音速飛行這個領域,在創辦過程中遇到了怎樣的問題?一個創業企業憑什麼能夠想着改變出行?請看本站科技《逐夢星空》對話凌空天行副總裁瀋海濱的部分內容:

凌空天行瀋海濱:咱們國家商業火箭公司大概有十幾家,除了我們其他家都是做運載火箭。

火箭其實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往上飛,往上飛就是做衛星或者載人業務。他們要把載荷投到軌道里,或者進行深空探測;另外一種則是平着飛,從地球上這個點飛到另一個點。

可能大部分人以爲只有進入太空纔是火箭的最終歸宿,認爲這纔是最難最酷的事兒,但其實不然。像高超音速飛行是在臨近空間20~100km內飛行。因爲是在大氣層內,和傳統火箭出大氣層的飛行模式不一樣,帶來的技術難度也是不一樣的。

高超音速概念最早一九四六年錢學森錢老提的,他那時候提出的概念,就是上萬公里的載人或載物高速飛行模式,後來我們都稱之爲“錢學森彈道”。

傳統的火箭是類似拋物線的形式,而高超音速飛行是從地球上一個點到另一個點,飛行過程中會維持在一定高度,經歷一段長距離的無動力飛行,有點像是咱們小時候打水漂的樣子。

在這個領域,美國研究起步最早,但我國在高超音速領域已經隱隱領先。

這個領域很獨特,與傳統運載火箭不一樣,因爲它的飛行模式不一樣,帶來的技術難度不一樣。現在全國這方面真正有經驗的人也非常少。這是未來空天結合的一個領域,就是航空與航天結合領域,因爲傳統航空是20km以下,然後航天是100km以上,這個領域是20km~100km,正好是航天航空的一個結合點。

而且這個領域門檻也比較高,從某些角度看比火箭還高。

本站科技《逐夢星空》:具體是指門檻高在哪?

凌空天行瀋海濱:運載火箭,傳統體制內很多單位都已經研究了幾十年,積累了很多人才,但是在高超音速領域只有零星的幾家單位,而其中真正有飛行經驗的人就更少了。

在技術層面,控制會有一定難度,因爲在大氣層內無動力飛行,需要很強的控制力,才能保證火箭的持續與穩定。

另外因爲長時間的高速飛行,與空氣摩擦產生會導致火箭表面溫度非常高,如何保證火箭耐高溫,未來可以載人重複使用,對於防熱材料有了很高的要求。

本站科技《逐夢星空》:防熱的相關的難點跟其他運載火箭也不一樣?

凌空天行瀋海濱:運載火箭是短時間扛住很高的熱就行,但高超音速飛行需要長時間,同時考慮未來載人或者重複使用的話,就需要像類似民航飛機那樣使用耐用耐高溫的防熱材料。

所以我們跟其他公司做的雖然都是火箭,但不是一個細分領域。他們的火箭主要業務是打衛星,我們的業務則主要是飛行試驗。

我們第一塊業務就是要做一個試驗平臺,爲大家提供一個成本低、高效的試驗平臺。

比如像高校老師,他們在研究一個新的材料,一個新的設備,或者說一個新的先進航天發動機,他需要走出實驗室進行上天飛行的試驗,以往在成本、週期上是幾乎沒有可能實現的,而我們則是解決了他們的這個痛點。

我們的試驗平臺,不僅成本低,而且週期也不會很長。從接到一個合同開始設計到最後發射基本上僅需要6~9個月。

如果是傳統的情況下,一般研製時間都是以年爲單位,成本上也是我們的幾倍。

本站科技《逐夢星空》:凌空天行成立的初衷就是第一不能跟國家競爭,第二要做差異化或者可以幫助到科研院所?

凌空天行瀋海濱:我們是2018年成立的,當時大環境首先是具備的,我們覺得出來自己出來做的話效率可以更高,可以做更多自己想做的事情,因此,選擇了從體制內出來創業。

我們從一開始出來,就想要做太空旅遊和載人的全球點到點運輸,可以說從一開始就有這個夢想。

公司最早一撥人有七八個人,那時候覺得七八個人成立公司去做這樣的事情還是感覺很大膽的。

公司成立前我們大概籌劃了兩個月的時間,最早我們找了一個朋友的公司,每天去別人家的會議室裡去討論,後來融到錢以後就租了辦公地,開始了我們的創業之路。

本站科技《逐夢星空》:目前公司發展情況如何?

凌空天行瀋海濱:我們現在成立剛三年,整個發展還是很快的,在業務收入上,我們每年平均的增速在500%左右,預計今年年底收入會突破1億元。

其實,在公司成立初期,項目還是挺少的,需要我們付出很大的努力去爭取,現在我們已經在行業內有了一定的口碑,經常會有些項目主動找過來,整個市場也在被逐漸打開。

而且我們選擇的這個賽道,前面沒有標杆,後邊沒有追兵,只能自己一邊走一邊探索。

本站科技《逐夢星空》:您剛剛提到公司到目前爲止已經有收入了,凌空天行業務收入來源是?

凌空天行瀋海濱:我們現在主要有三大塊業務:高超音速飛行試驗平臺、亞軌道太空旅遊、全球高超音速點對點運輸。

第一塊業務是我們起步的業務,就是提供試驗服務,從設計到生產到到測試到發射全流程的服務。服務對象主要是科研院所、高校,未來我們也會要繼續做,這個一年的市場大概有幾十億上百億。

在試驗這塊我們主要有兩個系列:天行I和天行II。這兩款產品是以速度區分的,天行I基本就是5馬赫速度以下,天行II則是5~10馬赫(1馬赫就是一倍的音速)。

第二塊和第三塊業務是公司未來的發展目標。我們希望能夠在2023年完成中短距離的點對點載貨載物;2025年完成亞軌道太空旅遊載人首飛;2030年完成全球點對點的首飛。

本站科技《逐夢星空》:您提到我們的太空旅遊與布蘭森的維珍銀河以及貝索斯的藍色起源是有差異的,主要體現在哪?

凌空天行瀋海濱:布蘭森是維珍航空的老闆,起源是航空,起點是飛機,其第一代產品以及第二代採用的是混合動力。它的很多技術更像是航空的技術,而且它的飛行器看着感覺也更像一個飛機。

藍色起源更像是從航天的方式做太空旅遊。人們從太空返回是通過返回艙開降落傘的方式落回地面。而我們的基因是航天技術,採用的是液體火箭發動機,垂直起飛,在達到一定高度與速度後進行無動力飛行,達到降落點上空,發動機再次點火,反推垂直降落。

在太空旅遊方面,布蘭森現在是45萬美金一張票,我們基本能把美金換成人民幣是沒問題,也就是45萬元一張票。

本站科技《逐夢星空》:高超音速客運飛機的話如果能夠實現航班化,費用需要降到什麼程度?

凌空天行瀋海濱:基本是2-3倍的頭等艙價格。

其實高超音速客運飛機是我們比較遠的夢想。因爲飛機的飛行速度幾十年就沒變過,但周圍其他東西都在改變,比如火車已經發展到高鐵,以後甚至可能更快,手機也從2G到了5G,汽車也甚至有了無人駕駛或者飛行汽車,但飛機還是那個樣子,它總是要改變的。

我們一開始只是單純的想去做一件能夠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事情,用一個小時的時間實現跨大洲的飛行,未來的我們可以早上去歐洲開個會,晚上就回到家裡與家人共進晚餐。這是最早的一個夢想,但那時候剛出來就幾個人,沒人敢想哪年能搞出來這個。

本站科技《逐夢星空》:雖然沒有時間規劃,但當初設立的時候就已經確定最終的目標是這個?

凌空天行瀋海濱:是有這個設想的,包括我們最早給投資人講的時候,是沒人相信我們的,但是我們一直還是堅持講這件事。

本站科技《逐夢星空》:在成立的這三年當中,有沒有比較艱難的時刻,或者印象深刻的時刻?

凌空天行瀋海濱:我們第一發火箭發射的時候,當時時間很短,我們人很少,整個公司才二十多人,火箭去靶場之前那三天,大家都在廠房測試,趕時間,那三天我們有一個電氣的負責人就睡了不到八個小時,很緊張,這個是讓我印象特別深的。

我們現在有兩百多人,研發人員已經佔到了70%左右。

雖然看似我們現在人很多,但今年要飛的火箭就十幾個,簡單的加減乘除一下,就會發現我們這兒一個人可能要負責好幾個項目,沒日沒夜的幹,很多研發人員週末來加班,晚上幹到兩三點,我們廠房裡最多的時候四個火箭同時在總裝測試。

我們早期融資的時候,其實沒什麼經驗,也學着一些企業去講故事,但是往往效果不太好,後來發現效果好的時候,都是按照我們做了什麼,想怎麼做去講,完全沒有摻雜故事情節的說出來,沒有去編故事、吹牛,反而效果很好,投資人也比較喜歡。

我們還有個夢想,就是能像華爲一樣,在國際上樹立一箇中國的標籤,希望有朝一日,我們也能做到足夠好,在國際上成爲另一箇中國的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