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從能源危機到區域合作新格局
區域大國或中型國家透過永續發展議題,建構以區域爲本的影響力網絡。圖/美聯社
永續發展是全人類的議題,無人能夠獨善其身,又或者置身事外,而在後疫情時代的現在,全球化逐漸復甦,地緣政治與永續發展的關係,已不只是國家間的權力競爭,更直接影響着全球如何共同處理環境問題。從各國推動再生能源、到合作減少碳排放,每個決策背後都涉及複雜的國際關係,這些互動不僅改變誰擁有重要資源、誰掌握關鍵技術,更凸顯出全球要共同實現永續發展時所面臨的真正挑戰。
■能源轉型的地緣政治影響
2022年爆發的俄烏戰爭,不僅暴露歐洲能源安全的脆弱性,當歐盟在極短時間內被迫重組能源供應鏈,全球天然氣價格飆升導致亞洲發展中國家轉向更廉價的煤炭,直接影響《巴黎協定》的減碳目標,例如印尼和越南原本計劃逐步淘汰燃煤電廠的時程,就因能源危機而需要調整。由此可見,地緣政治事件得以讓不同區域間產生連鎖反應,並使得全球永續轉型面臨挑戰。
在新能源領域,地緣政治競爭已發展爲全方位的系統性佈局。美中兩國的競爭不僅體現在技術層面,更延伸至標準制定、市場主導權與產業鏈發展等多個面向。美國的《降低通膨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提供3,690億美元的能源轉型補助,不只是產業政策,更是一項重塑全球綠色產業版圖的戰略規劃。而中國則透過「一帶一路」在發展中國家投資可再生能源,除了拓展市場,更致力於建立以中國爲中心的綠色技術標準與產業生態系。此競爭態勢使永續轉型的資源與機會,進一步向少數大國集中,加深全球發展的差距。
此外,在關鍵礦產的競爭亦是值得關注的焦點,以剛果民主共和國的鈷礦爲例,它是綠色經濟的核心,是手機、筆電與電動車電池的關鍵材料,這個擁有全球60%鈷礦儲量的國家,正成爲大國關注的焦點。中國企業已參與剛果80%的鈷礦開採,而歐美則透過「關鍵礦產聯盟」等倡議,試圖建立多元化的供應鏈。然而,這場競爭不僅推高電動車電池的成本,更讓發展中國家在追求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間面臨挑戰,同時也影響當地的社會發展與資源管理問題。
■國際合作的版圖與藍圖
然而,地緣政治的複雜性亦伴隨着創新的國際合作模式。例如「損失與損害基金」(The Loss & Damage Fund)的設立即爲重要進展,不僅是對氣候正義的迴應,更開創跨越南北差異的新機制。因此,當國際合作框架能夠有效平衡各方利益,即使在地緣政治緊張的情況下,實質性進展仍是可能的。
筆者觀察到更多的是,區域大國(或是中型國家)透過永續發展議題,建構以區域爲本的影響力網絡。以印度主導的「國際太陽能聯盟」(ISA)爲例,這個最初聚焦熱帶國家、現已擴展爲全球性的組織,透過技術共享與集體採購機制,協助降低發展中國家採用太陽能的成本門檻。此外,日本推動亞洲零排放共同體(AZEC),針對東協十國及澳洲等區域夥伴,運用日本在氫能、氨能等清潔能源的技術優勢,打造以技術合作爲核心的區域聯盟。各國建立區域羣組,可以發現除了在傳統安全的議題上,非傳統安全議題似乎也掀起一場新型態的全球競爭,在爲全球永續發展繪製藍圖的同時,如何超前部署自身的影響力版圖亦是關鍵。
放眼未來,全球永續發展的方向在於建立更具適應力的合作機制,地緣政治雖然爲永續發展帶來諸多挑戰,但也推動治理模式的創新,當傳統的國際合作框架受到考驗時,多元化、分散式的合作網絡反而展現出更強的適應能力。在這個充滿變數的時代,永續發展已不僅是環境議題,更成爲重塑全球治理的重要動力,各國必須認識到,面對氣候變遷等跨境挑戰,構建包容、靈活且有效的合作機制,纔是化解地緣政治困境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