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確認時莊遺址是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糧倉城邑”
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四通鎮時莊遺址考古工作開展以來熱點頻現,成爲衆多考古研究專家關注的焦點。近日,河南淮陽時莊遺址考古新發現學術研討會召開,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等20多家研究機構的50多名國內權威專家學者齊聚淮陽,參觀時莊遺址的發掘成就。時莊遺址是目前我國發現年代最早的“糧倉城邑”,衆多專家一致認同該遺址爲距今3700年至4000年的斷代判斷和基本爲倉儲功能遺址的結論。
時莊遺址勘測面積約10萬平方米,在南部的近3萬平方米區域內,發現面積超過5000平方米的人工墊築臺地。區域內有各種形制的長方形、圓形遺存,分佈於人工墊築臺地之上。在時莊遺址發掘現場,形制各異的遺存,讓衆多考古專家、學者興致勃勃。經初步判斷,可能是古時的糧倉,是整個先秦時期罕見的糧倉建築羣。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表示,時莊遺址是重要的考古發現,多學科合作在這樣的發掘中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時莊遺址是城址與村落之外的另一種類型,就是倉儲聚落,爲我們瞭解龍山社會作出了重要貢獻。要根據大植物遺存浮選和植硅體的鑑定,把時莊遺址與周邊同時期的文化遺址研究相結合,並放在大背景下去思考和探索。
周口是農耕文化的重要發源地,至今仍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傳說炎帝神農初都於陳,教民稼穡,播種五穀,淮陽區至今有“五穀臺”。時莊遺址城址中心發現一座連間房屋,房屋周圍散佈28座倉儲建築遺蹟,根據堆積物,推測應爲糧倉。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時莊遺址項目負責人曹豔朋表示,此處正是集中存儲小米和黃米的地方,建築結構的本身和我們在現實中見到的糧倉建築形制比較一致,下面有隔水層、絕水層,整個地基建高、外層抹泥防潮,這些都符合糧倉防潮的特性。
如果是作爲專門的倉儲機構存在,那麼這麼多糧食的來源是哪裡?用途又是什麼?故宮博物院研究員王光堯表示,農業時代發展的歷史和周口作爲農業生產基地的歷史,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推演,這應該能爲時莊遺址未來的闡釋和展示提供考古學方面的證據。在農業時代,至少在時莊遺址,國家糧食的供應地已經存在,那麼一旦糧倉的論斷被證實,豫東糧倉在4000年前就應該已經存在了。
周口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少青認爲,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28座糧倉是巨大的公共儲備,應該只能服務於祭祀和戰爭這樣的重大公共活動。在周口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發生部落戰爭存在很大可能。如果在周邊能夠找到大的祭祀場所遺址,這一猜測就能被證實。深入研究“糧倉城邑”的用途,對於研究中原地區的歷史發展和民族文化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記者王勝昔 通訊員王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