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花蓮溼地生態小旅行 體驗生態保育重要性
花蓮溪出海口是洄游魚類連結陸地與海洋的重要臍帶,花蓮縣府邀請臺灣大學漁科所所長、財團法人臺灣區鰻魚發展基金會董事韓玉山,分享鰻魚研究的點滴與鰻苗捕撈的歷史。(花蓮縣府提供/羅亦晽花蓮傳真)
花蓮縣府在光復鄉馬太鞍溼地辦理「找回記憶中的魚工作坊」,介紹當地建立良好環境覆育本土魚類的條件。(花蓮縣府提供/羅亦晽花蓮傳真)
花蓮縣府於馬太鞍溼地辦理臺灣火刺木覆育工作坊,由臺灣山林覆育協會執行長蔡智豪及講師陳欣一,分享由棲地與生物多樣性角度考量生態植栽,及如何在景觀與植物生態功能中取得平衡。(花蓮縣府提供/羅亦晽花蓮傳真)
花蓮縣內有2處國家級重要溼地,肩負維持生態系統穩定運轉的使命,縣府建設處爲使民衆瞭解溼地重要性,日前分別在花蓮溪出海口及光復鄉馬太鞍溼地辦理系列講座及走讀小旅行,親切活潑易懂的課程,吸引近百位民衆參與。
花蓮溪出海口是洄游魚類連結陸地與海洋的重要臍帶,亦是在地漁民捕撈鰻苗的地方。花蓮縣府邀請臺灣大學漁科所所長、財團法人臺灣區鰻魚發展基金會董事韓玉山,辦理2場次小旅行活動,帶領民衆至溪口,實地分享鰻魚研究的點滴與鰻苗捕撈的歷史。
民衆在韓玉山帶領下,在花蓮溪與太平洋交會處,看見黑尾鷗、東方環頸鴴、小白鷺、巖鷺等鳥類,盡情享用來自海洋的魚苗外,亦看到來自海岸山脈的火成岩與中央山脈的變質岩,演譯歐亞與菲律賓海板塊相互角力的結果。
花蓮縣府於馬太鞍溼地辦理臺灣火刺木覆育工作坊,由臺灣山林覆育協會執行長蔡智豪及講師陳欣一,分享由棲地與生物多樣性角度考量生態植栽,瞭解如何在景觀與植物生態功能中取得平衡。
蔡智豪指出,臺灣火刺木的覆育首在找到原生母株,先扦插方式擴大族羣量,取得足夠數量後採果播種發芽;臺灣火刺木阿美族名Alemet也是馬太鞍部落最年輕的年齡階層名,代表串連生態與文化的覆育已然開始。
此外,縣府亦在馬太鞍溼地辦理「找回記憶中的魚工作坊」,介紹當地建立良好環境覆育本土魚類的條件,講解「生產者總量>初級消費者>頂級消費者」金字塔型結構下,本土魚類如何抑制外來魚類,達成生態新平衡。
花蓮縣府表示,花蓮有許多豐富的生態與原住民文化,溼地更是人與自然合一的場域,期盼能透過推動自然小旅行及覆育原生種,讓民衆瞭解生態保育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