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有臉生物?雲南「初始全頜魚」化石揭進化消失環節
▲最早有臉生物?雲南「初始全頜魚」化石揭進化消失環節。(圖/取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大陸科學家在雲南省古老的「志留紀」地層中發現一條保存完好的古魚,並將其命名爲「初始全頜魚」,這條魚雖然在其他方面都保持着盾皮魚綱的身體形態,但卻已經演化出硬骨魚綱的典型頜部結構或面部特徵,可能是最早「有臉」的生物。
這項研究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教授及其團隊提出,並發表於《自然》雜誌上。研究團隊認爲,這條「初始全頜魚」(Entelognathus primordialis)是古生物學家夢寐以求的,介於盾皮魚綱、硬骨魚綱兩大類羣之間的「缺失環節」,它在古生物學上的重要意義,類似始祖鳥、遊走鯨和南方古猿等耳熟能詳的「過渡化石」。
生物有無頜骨,不僅意味着是否「有臉」,更決定進食方式的異同,在進化角度有着重要意義。有頜類包括四大類羣:盾皮魚綱、棘魚綱、硬骨魚綱和軟骨魚綱。其中前兩個綱業已全部滅絕,硬骨魚綱則是陸生脊椎動物乃至人類直系祖先的起源。
科學家對早期有頜類的瞭解主要集中在泥盆紀,但是從泥盆紀一開始,有頜類四大類羣不僅已經全部演化出來,而且彼此形態已經極爲不同。例如,硬骨魚已進化出現代意義的頜骨,而盾皮魚只是一羣披盔戴甲的原始有頜類。要了解不同有頜類之間的進化過程,必須往更早的地質機構中尋找「過渡化石」。此次發現的初始全頜魚,正好彌補從無頜到有頜的進化過程中的缺失環節。
新發現的全頜魚生活在距今4.2億年前岡瓦納大陸北緣的近岸水域中,體長約30公分,身體扁平,靠着在水底笨拙地游來游去,搜尋柔軟的食物,如藻類、水母 和生物碎屑等等爲生。牠生活的環境中已經存在相當大的掠食者,全頜魚必須小心翼翼地避開牠們。
乍看之下牠很像盾皮魚類,前半身包裹在大塊骨片拼成的鎧甲中,但翻過來仔細觀察頜部,就會發現牠長着一張硬骨魚類纔有的嘴巴。因此,初始全頜魚有可能是最早擁有現代頜骨構造的生物。
朱敏表示,「基於現有證據,特別是全頜魚所提供的全新資訊,我們使用被稱爲分支系統分析的方法,對大量早期有頜脊椎動物進行綜合研究,提出最新的有頜類演化譜系。在這一譜系中,盾皮魚類被確證不再是一個單系或自然類羣,而只是一系列較原始有頜脊椎動物的集合,而除盾皮魚類外的所有有頜脊椎動物,卻很有可能擁有共同的祖先,從而構成一個單系類羣。全頜魚跟硬骨魚綱與軟骨魚綱的共同祖先很有可能長得差不多。」 全頜魚的發現顯示,有頜脊椎動物的共同祖先向兩個方向發展:一支保留並改進盾皮魚類的大型外骨骼骨片,這就是硬骨魚類;另一支則遺棄大型外骨骼,代之以細小的鱗片和小塊骨片,其中較原始的類羣構成棘魚,而軟骨魚類是由棘魚中的一支演化而來。(新聞來源: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