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億獨角獸先導電科被賣了

10月13日,A股上市公司光智科技發佈公告,擬收購先導電科100%股權。次日復牌後,光智科技連續兩天開盤漲停。

值得注意的是,兩家公司背後是同一實控人朱世會。先導電科曾是一級市場炙手可熱的項目,合肥產投集團、中金資本、比亞迪、中國石化等參與投資,2022年完成45億元B輪融資後估值超過140億元。

自“併購六條”發佈以來,不再“死磕”IPO,轉戰被“兄弟公司”併購的案例陸續浮現。這無疑爲當下一級市場退出之困帶來新思路。

放棄IPO,一家B輪公司被收購

公告給出了相應細節

10月13日,光智科技發佈公告稱,公司擬購買先導稀材等先導電科全體55名股東合計持有的先導電科100%股份。一旦此次收購成功,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預計將變更爲先導稀材,實際控制人仍爲朱世會。

值得注意的是,復牌前光智科技市值爲31億,先導電科此前估值是其至少四倍。不過截至目前,併購交易相關審計、評估尚未完成,擬定交易價格尚未最終確定。

先從兩家公司背後掌舵人朱世會說起。

1967年,朱世會出生於安徽蚌埠,畢業於廣州外國語學院,後進入稀散金屬行業工作,從一個普通業務員做起。

期間,朱世會發現歐美日韓等國家的大企業大多是在國內低價採購初級原料,經過加工後再高價賣回來。無奈的是,這些公司大多掌握着高純度稀散金屬及其化合物的提純、生產等核心技術,牢牢扼住了國內材料行業的喉嚨。

於是,朱世會開始涉足稀散金屬材料科技領域。2003年,朱世會在廣州清遠正式成立先導科技集團的前身廣東先導稀材股份有限公司。

2017年,先導電科(原名先導薄膜)正式成立,是先導科技集團旗下核心業務之一。專注於濺射靶材和蒸發材料的研發與製造,產品廣泛應用於新型顯示、光伏、半導體、精密光學、數據存儲及特種玻璃等領域。

站上了新材料和半導體設備風口,先導電科成爲一級市場炙手可熱的項目。不僅成立當年就獲得合肥產投天使輪投資,2022年更是連續完成多輪高額融資,風光無限。

2022年伊始,先導電科完成A輪融資,由中金資本旗下基金及比亞迪股份領投,中石化集團資本公司、特變電工集團等跟投,融資規模達14億元。

幾個月後,先導電科宣佈獲得45億元B輪融資,創下稀散金屬材料領域的融資紀錄,投後估值超過140億元。

本輪投資方陣容龐大中金資本管理部旗下基金領投,中建材新材料基金、中電基金、中國中化高新產業基金、中船集團海洋基金、五礦創投、SK中國、國投創合、東方三峽、大灣區基金、招商致遠、華髮集團、格力集團、海爾匯智、摩根士丹利中國股權投資、興業銀行集團、盈科資本、信達鯤鵬等參與投資,融資陣容幾乎清一色“頭部國資+頂級產投”。

再看此輪收購方光智科技,前身爲中飛股份。2019年,朱世會控制企業粵邦投資通過受讓股份及委託權形式,入主創業板上市公司中飛股份,朱世會成爲其實控人。

中飛股份的主營業務原爲高性能鋁合金材料及機加工零部件領域的生產、研發和銷售。此後,公司形成紅外光學及激光器件、高端鋁合金材料雙主業經營模式。2021年11月,中飛股份證券簡稱變更爲“光智科技”。

此次併購前,先導電科已在籌備IPO。今年2月,先導電科在江蘇證監局進行輔導備案登記。如果進展順利,先導電科有望在今年進行IPO申報。然而,朱世會選擇了另一條路。

A股併購活躍了

上個月,上市公司雙成藥業發佈公告,公司將購買寧波奧拉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100%股份,使後者成爲其全資子公司。

有意思的是,這兩家公司背後也是同一實控人均是海南富豪王成棟及其子王熒璞。

王成棟畢業於遼寧大學外語系,早年來到海南“下海”經商,創辦雙成藥業。2012年,雙成藥業成功在深交所掛牌上市,併購交易披露前市值爲21億元左右。

2015年前後王成棟將目光轉向半導體,收購印度奧拉獲得時鐘芯片技術,並於2018年創辦奧拉半導體,後引入寧波商創、海南弘金、共青城航達等外部投資機構,披露估值達100億元。此前,奧拉半導體曾在2022年獲得科創板IPO受理,兩年經歷三輪問詢,最終於今年5月撤回了上市申請。

這起“蛇吞象”併購案披露後,雙成藥業於9月11日復牌,連續14個交易日漲停。即便在高歌猛進的整個A股市場來看,其漲勢也格外引人注目。

IPO折戟,轉身走向被併購,尤其是被“自家兄弟”納入麾下,今年以來這樣的情節密集上演。

最新相似一幕出現在10月8日,A股上市公司科源製藥發佈公告稱,公司正在籌劃以發行股份等方式購買山東宏濟堂製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控制權,並募集配套資金。

宏濟堂與科源製藥均爲“力諾系”旗下公司,二者實控人均是曾被稱爲濟南首富的高元坤。宏濟堂曾在新三板掛牌,後於2021年、2024年兩次接受IPO輔導,均未有下文。

這要從9月24日說起,證監會發布“併購六條”,支持上市公司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等進行併購重組,使得上市公司收購大股東資產的確定性大幅提升。

短短几周時間,多家公司披露了重組方案,將併購目光鎖定標的實控人、大股東旗下資產。富樂德收購間接控股股東旗下半導體資產;鬆發股份收購控股股東旗下恆力重工相關資產;電投產融收購控股股東旗下電投核能……

究其緣由,如今IPO情況比想象中的還要嚴峻。根據清科研究數據中心,2024年前三季度中企境內外上市127家,同比下降60.6%,其中A股上市企業數量共69家,同比下降73.9%。與此同時,公開資料顯示,上半年共有296家IPO終止,超過去年全年IPO終止數量。

可以看出,當IPO大門收窄,大家紛紛轉身。優質資產從IPO轉向注入“自家兄弟”上市公司是更現實的選擇。

背後原因不難理解於一級市場而言,機構投資方期待通過併購提升退出比例;上市公司亦能借此整合內部優質資產,優化資源配置,進而做大做強。

真正扣動扳機的人,正在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