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萬億險資權益投資鬆綁 近4成險企可突破30%天花板

(原標題:20萬億元險資權益投資鬆綁 近四成險企可突破30%“天花板”)

截至11月16日,除易安保險等4家被銀保監會接管的險企未披露今年三季度償付能力報告之外,已有164家險企披露了該項報告。根據7月17日監管發佈的新規,各險企最新的權益投資上限與償付能力充足率指標掛鉤。因此,三季度償付能力報告的出爐,也讓各險企最新的權益投資上限首次浮出水面。

新規之前,30%是險資權益投資的上限,這一“天花板”連續多年未被打破。而《證券日報》記者梳理險企三季度償付能力報告發現,若按償付能力等指標,已有62家險企權益投資上限可超30%,佔已披露償付能力報告險企總數的38%,這其中,有30家險企權益投資上限可達45%,佔比18%。

隨着險資權益投資上限的進一步打開,20萬億元險資(三季度末數據)配置股票、證券投資基金等權益資產空間有望大幅提升。愛心人壽資產管理部負責人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銀保監會根據各公司償付能力水平設置差異化的權益資產投資比例上限,是非常有利於各險企發揮各自優勢進行資產配置的監管規定。受到險企和資本市場的一致好評,必將會對保險行業的穩健經營和資本市場的長期穩健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

62家險企權益投資上限

已可突破30%

今年7月17日,銀保監會發布了《關於優化保險公司權益類資產配置監管有關事項的通知》(下稱“通知”),該通知根據不同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充足率、資產負債管理能力及風險狀況等指標,明確八檔權益類資產監管比例,讓險企權益投資上限“可上可下”,並一舉打破此前權益投資上限爲30%的天花板。

從八檔監管比例來看,當保險公司最新一季末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在250%以上,其權益投資上限就可以高於公司上季末總資產的30%;當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達350%以上,權益投資餘額就可占上季末總資產的45%;相反,如果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不足250%,權益投資比例將不得高於上季末總資產的30%;如果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不足100%時,應立即停止新增權益類資產投資。

對照權益投資監管新規,在目前已披露三季度償付能力報告的164家保險公司中,有62家險企權益投資上限可超過30%,佔比38%,其中壽險16家,財險46家。在這62家險企中,有30家公司的權益投資上限可達到45%,佔比18%,其中壽險3家,財險27家。仍有102家險企權益投資比例不得超過30%,佔比達62%,這其中有16家險企(14家壽險公司、2家財險公司)的權益投資比例不得超過20%;有1家險企不得新增任何權益投資,該險企爲中法人壽。

不到一成險企

權益投資上限不高於20%

整體來看,儘管目前權益投資上限突破30%的險企數量僅佔38%,但據記者梳理,這些險企的保險資金體量普遍較大,對保險行業和資本市場的影響也較爲顯著。

例如,權益投資比例可超過30%的險企中,有目前壽險市場保費份額第一的中國人壽,還有壽險“老七家”中的新華保險、泰康人壽、人保壽險等大型壽險公司。財險“三巨頭”中的人保財險、太保產險的權益投資上限也可突破30%。

共有16家險企的權益投資上限不得高於上季度總資產20%,其中,壽險公司包括長生人壽、中融人壽、中郵人壽、上海人壽、恆大人壽等;財險公司中,渤海財險和安心財險落入此檔。總體來看,這類險企數量佔比不到10%,其資金體量也較小。

據記者梳理,因償付能力充足率較低而影響權益投資上限的險企中,部分險企爲此前增資不到位,資本金長期得不到有效補充而出現償付能力持續逼近監管線;也有部分險企成立時間不久,但業務發展較爲激進,此前銷售大量中短期、高收益萬能險,大幅拉低償付能力充足率;也有險企此前是被行業詬病的資產驅動負債型險企,曾在資本市場瘋狂“買買買”,轉型後,償付能力未得到及時補充,影響權益投資上限。

例如,中法人壽由於最新的償付能力不足,被停止新增權益投資。中法人壽目前的償付能力爲行業最低,三季度末其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及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均降至-24408.67%,三季度保險業務收入爲0元,最新的風險綜合評級結果爲D級。

險資權益投資

仍有充裕空間

實際上,從目前險資權益投資的整體佔比來看,即使未出臺新規,不少險企依然有充足的權益投資空間可用。據記者瞭解,目前不少主流險企的權益投資額度並未用完。

從行業權益投資佔比來看,《證券日報》記者獲得的數據顯示,今年三季度末,保險公司資金運用餘額爲20.7萬億元,較年初增長11.76%。其中,證券投資基金9951.73億元,佔比4.81%;股票16810.25億元,佔比8.12%。兩項合計佔比僅爲12.93%。而銀行存款和債券兩項合計佔比達49%。由此可見,目前在險資各大類資產配置中,固收類資產佔比很高,股票及證券投資基金等權益類資產佔比仍有很大提升空間。

險資權益投資佔比爲何一直較低?這源於險資的負債屬性

一家險企股權投資總裁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在二級市場,險資進入資本市場的阻礙主要是資金偏好及負債端久期匹配的問題,而不是由於政策上的限制,我們之所以沒有大規模投權益類資產,主要是因爲險資對當期回報要求比較強。這並非意味着險資不能提高權益類資產配置比例,險企提高權益類資產還有很大空間,但這需要險資擁有極強的投資能力。”

正是基於險資的負債屬性,險企對股票或股票型基金的投資往往面臨兩難抉擇:一方面,由於歷年固收類資產投資收益變化不大,而權益投資會大幅影響險企年度業績,這要求險資適量擴大權益投資並提升投資能力;另一方面,由於權益投資波動較大,若出現大幅虧損,會直接影響險企的經營,這就需要險企控制權益投資體量,均衡配置資產。事實上,近年來既有權益投資成功,成爲行業“黑馬”的險企,也有權益投資失敗,被監管重點關注的公司。例如,2018年,某險企因權益投資失利,鉅虧68億元。即使是在權益投資環境較好的2019年,仍有近兩成險企股票投資虧損。

也正是由於險資的上述屬性,近年來監管持續鼓勵險資作爲長期資金入市,一方面鼓勵險企擴大權益投資比例和範圍,另一方面要求險資提升投資能力。

單從今年來看,除上述通知外,10月10日,銀保監會下發了《關於優化保險機構投資管理能力監管有關事項的通知》,取消股票等領域投資管理能力的備案管理;11月13日,銀保監會發布《關於保險資金財務性股權投資有關事項的通知》,明確取消保險資金開展財務性股權投資的行業限制。

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曹德雲近日亦表示,面對低利率環境,險資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適當提升權益類資產配置比例,並採取了更爲多元的配置策略,在保持總體規模穩定的基礎上,抓住A股波動向上的結構性機會進行配置,並高度關注高分紅股票的長期價值,繼續挖掘大市值、業績優、高ROE、較低估值的藍籌股的長期投資機會,爲保險資金帶來正向較好收益。

事實上,今年以來截至9月末,險資股票與證券投資基金兩項餘額合計淨增長超過2000億元。按險資往年配置風格,隨着監管持續推動險資入市,以及A股走勢持續向好,更多險資有望配置權益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