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年前,那一束照耀遼河流域的文明曙光
提起“紅山文化”,您最先想到什麼?
在國家博物館北9展廳外,記者隨機問了幾位觀衆。C形龍、玉豬龍、牛河梁被提及的次數最多。還有呢?走進展廳,“玉出紅山——紅山文化考古成就展”給出了更多答案。
禮重在祭
紅山文化是距今約6500至5000年遼河流域最著名的考古學文化,是多元一體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之一。20世紀70年代以後,隨着遼寧阜新胡頭溝墓地、喀左東山嘴建築羣址、朝陽牛河梁遺址、凌源田家溝墓地羣、朝陽半拉山墓地等重要遺址的相繼發現和發掘,紅山文化的面貌日益清晰起來。
一進展廳,三件獨立展示的玉器——玉玦形龍、玉斜口筒形器和玉勾雲形器出現在眼前,其獨特的造型立刻激起觀衆對紅山文化的求知慾。
展廳一角 光明日報記者 李韻攝/光明圖片
玉玦形龍 光明日報記者 李韻攝/光明圖片
展廳裡有不少人物、動物塑像等與原始宗教崇拜有關的展品。人像既有泥塑和陶塑,也有石雕和玉雕,形體大小不等,寫實性均較強。專家說,它們是紅山先民祭拜的對象,可能是崇拜的祖先、神或與神溝通的巫者形象。展櫃裡有一件泥塑人像的耳朵殘塊,大小約爲真人耳朵尺寸的2倍,出土於牛河梁遺址女神廟內。經過拼接,它屬於一座盤腿正坐的神像。
展櫃中還有一件小型陶塑女性立像,很是生動。雖然頭部與右腿缺失,但凸起的雙乳明確了性別。她雙臂收攏貼於腹前,腹部微隆,背部向內凹,兩側有弧形線條。特別是殘存的左腳還穿着一隻中筒靴,形象極爲寫實,反映了當時紅山先民的生活風貌。
除了獨具特色的玉器、陶器,在多處紅山文化遺址都發現了祭壇遺蹟,尤其是在牛河梁遺址發現了具有禮制雛形的“壇廟冢”祭祀建築羣,這是等級最高的紅山文化祭祀遺址。1986年7月25日,光明日報在頭版大篇幅報道了這一重大發現。展廳裡,觀衆可以通過展板上的圖片和文字清晰地看到,紅山文化的祭祀建築在佈局上是南北軸線分佈,東西對稱、前後方圓對應。北部是廟,南面是圜丘式的祭壇。
玉龍鳳佩 光明日報記者 李韻攝/光明圖片
紅山文化祭祀建築羣的佈局,對後世的影響可謂深遠。直到明清的北京城還是採用這種中軸對稱的佈局;同時,北面太廟(現爲勞動人民文化宮)、南面天壇,且是圜丘式的祭壇,不就是典型的“北廟南壇”嗎?
玉出紅山
正如展覽的名字“玉出紅山”,在紅山文化遺址中出土了大量形態各異的精美玉器。作爲新石器時代玉禮器的典型代表,紅山玉器與原始宗教密不可分。
展廳裡復原了牛河梁遺址的一座中心大墓。墓中隨葬了7件玉器:墓主人的頭部兩側各放置一件玉璧,右胸放了一勾雲形器、一隻玉箍,右腕套一玉鐲,雙手各握一玉龜。專家推測,大墓的主人可能是掌握神權的巫者。
紅山文化的玉器種類繁多、造型豐富,可分爲20餘種。其中以環、璧、斜口筒形器、勾雲形器,以及動物形器數量最多。而玉龍是最具代表性的玉器。玉龍中,C形龍知名度最高。作爲已知紅山文化玉龍中體型最大的一件,國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碧玉C形龍也現身展廳。儘管它頗爲低調地靠牆擺放,但“中華第一龍”的美譽仍使展櫃前觀衆扎堆。
C形龍的對面展櫃裡,有幾件人們常說的“玉豬龍”,其實它們的學名是“玉玦形龍”。其中一件來自牛河梁遺址,是此類玉器中體形較大、形制規整的。貼近就不難看到,它的身和頭蜷曲成玦狀,但並未像玉玦那樣斷開,而是首尾相連。豬首形象逼真,肥耳、圓眼、闊嘴,吻部前突。而它最卓爾不羣的是,在微微張開的嘴裡還刻畫出了獠牙,這使它成爲目前唯一有牙的玦形龍。這類玉龍的頭,原先認爲是豬的形象,但現在亦有學者認爲是熊首。
玉鳳 光明日報記者 李韻攝/光明圖片
紅山遺址出土的玉鳥也不少,多爲正面展翅造型,但有一件也是出土於牛河梁遺址的玉鳳卻是“側面像”。淡綠色的它,曲頸回首,長長的喙與上揚的翅膀相接,似乎在整理羽毛,神態極爲生動傳神,顯現着百鳥之王的不凡氣度。正當記者還在爲牛河梁遺址同時出土玉龍與玉鳳而感慨時,一塊龍鳳同體的玉佩不動聲色地“凍”住了記者的腳。這件玉龍鳳佩,在一塊長僅10釐米的玉片上,分別用浮雕和陰線雕刻的方式,雕出龍和鳳的頭部,而身體簡化,互相纏繞。這般設計,即便放在今天,亦可贊爲極具巧思。
來龍去脈
精彩的紅山文化並非橫空出世,而是傳承了本地區前紅山諸文化和相鄰地區較早文化的因素。比如在距今約9000年的黑龍江饒河小南山新石器時代墓葬中,考古學家發現了與紅山文化相似的玉璧;而展櫃裡一塊不起眼的龍紋陶片則告訴觀衆,龍的形象在早至興隆窪文化時就已出現。
玉勾雲形器 光明日報記者 李韻攝/光明圖片
距今8200年至7200年的興隆窪文化是紅山文化的重要源頭之一。其在居住與埋葬習俗、陶器形制、玉器工藝,以及對祖先龍和動物的崇拜等方面,都對紅山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
興隆窪文化的“石雕神人碑形器”,是一塊打磨平整的長方體石塊,與成年人手掌差不多大。石塊正面上部中心刻着一張人臉:圓眼睛、彎眉毛,鼻子刻成山的形狀,嘴巴是一條窄而直的水平線,嘴的兩側有上下交錯的獠牙,不由得讓人想起陝西石峁遺址中的石雕神面形象。人臉兩側還各有三個近似蛇形的“S”紋。專家介紹,這是一張神化的人面,體現了興隆窪文化先民的信仰觀念。
紅山文化也與同時期的其他考古學文化進行了廣泛交流。仰韶文化(距今7000至5000年)是黃河中下游地區的重要文化類型。在河北蔚縣,不但發現了具有紅山文化特點的彩陶器,而且發現了典型的仰韶文化的彩陶,反映出這兩種文化在桑乾河上游地區的交匯與整合。
玉勾雲形器 光明日報記者 李韻攝/光明圖片
在山東大汶口文化(距今6100至4600年)和安徽凌家灘文化(距今5600至5300年)中,都發現了與紅山文化玉器相似的器形。長江下游的凌家灘文化,其玉人、玉龜、玉璧等與紅山文化的同類器物存在極大的一致性,而且兩者都有玉龍、玉鳳等形象。展覽中有幾隻紅山文化的玉斜口筒形器。它們曾因用途不明一度被稱爲“玉護臂”或“馬蹄形器”等,後發現在墓葬中它們大多置於墓主頭骨下方,因而被認爲是戴在頭上的法器。隨着安徽凌家灘遺址出土了與之形制高度相似的占卜工具,其功能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而這亦從另一個角度證明,南北地區的史前諸文化已經有所交流。
展覽也用多件文物說明紅山文化對後世文化的影響。比如,距今4000至3500年的夏家店下層文化的彩繪陶鬲上,繪有精美的紅黃兩色獸面紋,這就是承襲了紅山文化玉器和彩陶的因素,而且對商代青銅器饕餮紋的形成有所影響。
人們較爲熟悉的良渚文化,位於長江下游的太湖及杭州灣地區,其最大特點就是出土大量的玉器。除了展覽中的玉璧,還有玉琮、玉鋱等代表性器型。與發達的玉器相對應,良渚文化還有高規格禮儀建築和祭壇。這一點亦與紅山文化類似。
展覽結尾處,記者問一位大學生模樣的觀衆:“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紅山文化,你想說什麼?”他略加思索後說:“文明曙光!”
《光明日報》( 2020年11月02日 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