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登月”之後

不久前,美國民間智庫卡內基全球政策中心連續更新了3篇論文,將目光對準了中國的AI產業[1]。論文中寫道,中國已經推出了世界上最早、最清晰的人工智能法規;在新規的指導下,文心一言等第一批合規大模型已推向市場。相比之下,美國的人工智能法規仍處在早期,有着太多的不明確。

不少美國專家認爲,這種現狀可能會造成局勢的逆轉,從而讓美國在大模型競賽中落後於中國。美國人真正擔憂的,其實是AI應用的落地速度跟不上——這纔是大模型競賽的主戰場。

在中國,AI原生應用已陸續開始涌現。

10月17日的百度世界大會上,李彥宏官宣了多款AI原生應用。這其中既包括了百度搜索、地圖、文庫等基於大模型技術重構的應用,也有百度GBI這類完全從零開始構建的AI原生思維產品。他在演講中提到,“AI原生應用是基於大模型的理解、生成、邏輯和記憶能力所開發出來的,擁有過去時代所不具備的能力,因而能打開無限的創新空間。”

這一回,百度率先站上了賽道。

競賽的下一幕

2023年,全世界的科技公司與研究機構都在忙於一件事:實現“大模型自由”。

隔壁的日本,孫正義掏出了1.5億日元要做日本的OpenAI。而在印度,由政府牽頭打造的本土版LLM(大語言模型)Bhashini已經投入使用,它能夠識別出11種印度官方語言。連石油大戶聚集的海灣地區,沙特阿拉伯與阿聯酋都開始了大模型競賽。

高度本土化的印度Bhashini

至於中國和美國,更是早已發展成了真正意義上百模大戰。相關數據顯示,截止至7月,美國已有114個已公開的大模型,而中國的大模型數量更高達130個,幾乎是一夜之間藍海變紅海[2]。

不過,風向正悄悄發生改變。

OpenAI聯合創始人Greg Brockman年初在接受科技媒體採訪時,曾認爲公司的科學家文化更濃,“我們的心不在打造AI應用上,那不是我們的DNA,沒有真正討論過這個話題。[3]”半年之後,OpenAI突然掉頭,不僅推出了企業版ChatGPT,提供定製服務,11月還將舉辦第一屆開發者大會。

近乎瘋狂的大模型混戰過後,科技公司與投資人漸漸趨於冷靜;大模型競賽的第二幕正悄悄拉開帷幕,大模型如何應用落地、如何創造價值成爲更重要的議題。因爲在過去十年,定義了移動互聯網的不是安卓或者IOS等移動操作系統,而是建立在這上面的支付寶、抖音、滴滴、王者榮耀等移動端應用。

而在大模型時代,建立在基礎模型之上的AI原生應用很可能會復刻移動互聯網的軌跡,再造一個全新的互聯網。至於當下全球追逐的基礎大模型,反倒更可能會成爲AI時代的一種數字基建。

在國內,百度是最早意識到這一點的科技公司之一。

當國內的大模型內卷尚未開啓之際,李彥宏便曾對媒體反覆提及一個觀點:不要重複造輪子,AI的十倍機會在別處。他認爲,應用層將會出現全新的、十倍於現在微信和抖音的創業機遇[4]。

事實上,百度不僅堅信AI原生應用的價值,也同樣爲此付諸了行動。5月,百度曾策劃了一場“文心杯”創業大賽,並提供最高1000萬元的早期投資作爲獎勵。而在剛剛過去的百度世界大會上,李彥宏更是“手把手”教大家如何做AI原生應用。

“沒有構建於基礎模型之上的豐富 AI 原生應用,大模型就一文不值” ,李彥宏在百度世界大會上說道。

當天,李彥宏現場發佈了百度文心大模型4.0和十幾款AI原生應用。他表示文心大模型4.0是迄今爲止最強大的文心大模型,理解、生成、邏輯和記憶四大能力全面提升,遠超以往的版本。目前,企業用戶可以登陸百度智能雲官網,在千帆大模型平臺申請文心大模型4.0 API調用服務測試。

以全新的百度文心大模型4.0爲起點,百度正式吹響了發力AI原生應用的號角。

創新的護城河

但對當下的AI應用創業者來說,光有信念可能還不太夠。

事實上,國內外曾有過不少話題度極高的熱門AI應用。例如美國初創公司Jasper曾是一衆AI創業者的標杆,提供面向廣告營銷人員的文案生成服務,公司估值一度達到15億美金。但隨着ChatGPT問世,投資人很快對Jasper失去了興趣,公司也陷入了不得不裁員的窘境。

而在國內,妙鴨相機等應用也曾一度在社交媒體上被廣泛討論,然後很快淡出人們的視野。一個個略顯尷尬的案例,似乎正預示着應用端也並非遍地黃金。

這些應用的失敗,本質上其實是因爲缺乏創新深度,且無法提供長期價值,但並不意味着AI原生應用缺乏空間。恰恰相反,基於大模型的理解、生成、邏輯和記憶這四大能力,創業者可以打造出更加深入的AI原生應用,實際大有可爲。

當下,以百度爲代表的頭部科技公司已經開始着手構建AI原生應用,此次百度世界大會上介紹的GBI正是個典型案例。

百度GBI是基於文心大模型從零構建的AI原生應用,設計初衷是爲了重構傳統的數據分析業務。大多數人可能並不知道,數據分析工作其實既是一項腦力工作,也是一項“重體力活”。

通常來說,數據分析師在拿到一個數據庫表格後,需要先對裡頭數據進行梳理,排除一些錯誤,隨後再開發多段公式,找到真正關鍵的一些數據並提煉出一個明確結論。這一過程看似簡單,實際操作起來其實相當繁瑣:有時分析師根據公式提取出的數據未必是想要的,因此不得不反覆操作,工作量跟着指數級上漲。

而在一些大型企業,數據庫中經常會有數萬張表格,各種數據指標紛繁複雜,這還對數據分析師的職業技能提出了極其苛刻的要求——因爲這種情況下,想要找到正確的數據和結論絕非易事。

然而,適合數據分析師的生產力工具卻並不多;但隨着大模型技術和百度GBI出現,很可能將打破這一現狀。百度GBI可以通過對話的方式,讓大模型去尋找想要的數據,並根據查詢結果生成總結。過去需要幾天才能完成的工作,可以藉助GBI將其壓縮至幾分鐘之內,大大地解放了生產力。

對企業而言,生產力上的差異往往會成爲競爭的勝負手。“企業競爭,不是大魚吃小魚,而是快魚吃慢魚”,李彥宏在現場演講中說道。

除了從零構建的百度GBI之外,基於原有業務場景重構的AI原生應用同樣能創造肉眼可見的價值。以全新的百度搜索爲例,它便具備了極致滿足、推薦激發、多輪交互三個全新的能力。

極致滿足指一步操作提供極致的答案:用戶在搜索框輸入問題後,搜索引擎會直接生成一個答案,並配上動態圖表,而不是像以前一樣提供一連串鏈接,省去了大量學習成本。在此基礎上,AI會生成一些其他可能感興趣的問題,這就是推薦激發。

當用戶面對一些比較複雜的問題,單次搜索難以得到答案時,還可以通過多輪交互功能反覆向搜索引擎提問,而搜索引擎會根據此前對話的內容來生成更合適的答案。

在李彥宏看來,生成式AI與搜索是天作之合,它讓搜索突破了原本簡單的搜索框,擴大了產品的邊界。

互聯網浪潮剛剛興起時,創業者們曾提出“所有行業都值得用互聯網重做一遍”,迅速讓互聯網成爲了一門顯學。如今,可以說“所有行業都值得用大模型重構一遍“。

登月之後

一直以來,外界將 AI視作百度的“登月計劃”——一項困難重重、卻有着深遠意義的戰略。

AI原生應用重構中國數字經濟的過程中,百度將一直是最重要的參與者。《時代週刊》評選的“AI時代最具影響力的100人”榜單中,百度創始人李彥宏是極少數入選的中國企業家。《時代週刊》稱他爲“中國最重要的未來學家”——放眼國內,百度幾乎是最早意識到AI潛力、並願意爲此持續投入數百億美元的科技公司[5]。

因此當技術真的成熟,百度能夠迅速打造出文心大模型這艘“登月火箭”,也就不是什麼怪事了。衆所周知,AI行業可以劃分成芯片、框架、模型以及應用四大環節,而百度是國內唯一一家全部都有佈局的科技企業。

但百度的目標,顯然不只是登上月球那麼簡單。

過去一年,每當人們探討谷歌、Meta等硅谷大廠爲何沒能率先開啓大模型浪潮時,總會得出一個相同的原因:部分大公司的謹慎。例如Transformer論文作者Noam Shazeer曾在谷歌開發過兩代大語言模型,都因爲風險而被束之高閣。

相比之下,世界大會上的百度則顯得相當大膽。不僅對公司最核心的搜索業務做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李彥宏在介紹新版百度文庫時,一度使用了“革自己的命”這類詞彙。

很顯然,百度堅信AI原生應用是公司未來十年最大的機遇與挑戰,並選擇跑步擁抱未來。

爲此,百度不僅自身一頭扎進了浪潮之中,也希望能和更多創業者一同深入挖掘AI原生應用的價值。過去這大半年,百度智能雲一直致力於千帆AI生態的建設。截止至當下,百度智能雲已經有超300家生態合作伙伴,並在400多個場景中取得了不錯的測試效果。除此之外,還有15萬家企業正排隊申請接入文心大模型。

這一成績背後,得益於百度的大模型生態支持體系。

一方面,百度正嘗試以各種形式幫助創業者構建AI原生應用,例如在北京與上海舉辦業界首個大模型實訓營千帆AGI house,手把手傳授AI原生應用的開發心得。除此之外,百度也提供了各種社區工具,例如面向開發者的千帆社區,具備提供系統原廠知識、第三方實踐經驗、創新工具、線上交流等功能。

“中國有豐富的應用場景,中國用戶又天然願意擁抱新技術,有了先進的基礎大模型,我們就能構建起一個繁榮的AI生態,共同創造新一輪經濟增長。”李彥宏說道。

尾聲

前些日子,美 國喬治梅森大學人工智能專家Matthew Mittelsteadt撰寫了一篇文章,深度談及了中美的大模型競賽。 他認爲,中、美兩國在AI上的差距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大:

美國科技公司固然在算法層面遙遙領先,但隨着開源社區逐漸成熟,這種差距將被漸漸抹平。而在算力層面,美國針對英偉達H100/A100芯片的出口限制似乎並非牢不可摧,中國科技企業仍有許多替代方案。美國若想繼續保持領先優勢,必須堅持以技術擴散爲中心的戰略——“AI的成功需要讓技術走出實驗室,並交到人們手中”[6]。

對百度等中國科技企業來說,競爭風向的轉變無疑是一個迎頭趕上的契機。定義一個時代的競賽,這才正式拉開帷幕。

參考資料

[1] China’s AI Regulations and How They Get Made,Carnegie Endowment

[2] 《IT 2023》,賽迪顧問

[3] OpenAI President on Musk Criticism: ‘We Made a Mistake’,The Information

[4] 對話李彥宏:不要重複造輪子,AI的十倍機會在別處,36氪

[5] TIME 100/AI

[6] The Key To Winning The Global AI Race,Noema

作者:陳彬

編輯:李墨天

視覺設計:疏睿

責任編輯:陳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