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解讀丨推進樓市“回穩向好”首進工作報告,今年還有政策優化

1月14日上午,北京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在北京會議中心開幕。市長殷勇作政府工作報告。針對報告提到2025年完善“保障+市場”住房供應體系、建設適應羣衆高品質生活的“好房子”等問題,新京報記者採訪了業內專家,結合報告內容進行解讀。

北京樓市“回穩”態勢不斷鞏固

報告指出,2025年,將不斷優化房地產政策,持續推進房地產市場回穩向好。“往年報告對於房地產市場的描述,是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今年是首次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進一步明確提到,要推進房地產市場回穩向好。”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京津冀房地產研究院院長、北京市房地產法學會副會長趙秀池指出,“市場回穩向好,意味着房價將逐漸走向平穩,甚至應有所拉動,成交量不斷放大,供大於求情況有所改善,市場信心不斷恢復。”

趙秀池介紹,北京樓市自2024年10月後,從成交量來看,其實就已經出現“回穩”跡象,而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不斷優化房地產政策”,證明北京後續有望在一系列新政組合拳的推動下,市場回穩向好的態勢能進一步鞏固提升。

保障房市場剛性需求較大

報告提到,完善“保障+市場”住房供應體系,優先向軌道交通站點和就業密集地區供應住宅用地,建設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5萬套、竣工各類保障房8萬套。

趙秀池表示,由於保障房價格或房租較低,保障房市場的剛性需求還是很大的,但過去也因爲選址較遠,配套不足,交通不方便,不能實現職住均衡,出現了棄購或棄租現象。因此,選址靠近軌道交通站點和就業密集地區,會更受青睞,更能滿足職住均衡的需要。

當前保租房比較受青年人青睞,一方面價格比較優惠,另一方面可以拎包入住,尤其位置較好、交通方便、能夠實現職住均衡的保租房更受青睞。

趙秀池說,“保障房的保障對象是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一方面隨着新增人口的不斷變化,保障房的需求量會有變化;另一方面,隨着收入的變化,在動態退出情況下,保障房的需求也會有所變化。”

從房地產開發向城市服務轉變

報告還提到,要加大新開發居住區配套設施補短板力度,建設適應羣衆高品質生活的“好房子”,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

當前的“短板”是什麼?趙秀池說,新區的短板就是教育醫療交通商業產業等配套不完善,不宜居宜業,不能實現職住均衡。當前各城市都在根據中央和住建部的統一部署,努力提供 “綠色、低碳、智能、安全”的好房子,系統推進“好房子、好小區、好社區、好城區”建設,北京也在持續推進好房子的建設,結合好房子標準出臺了《北京市高品質商品住宅設計導則》,在公積金貸款政策上對綠色環保的建築有所傾斜。

趙秀池認爲,“未來北京市應該持續推進好房子的建設,好房子的政策不僅要貫穿於新舊產權房,也要貫穿於新舊租賃住房;不僅貫穿於商品房,也要貫徹於保障房;不僅貫穿於城市,也要貫穿於鄉村。應結合土地供應、房屋養老長效機制建立、住房用地套型供應結構調整等政策進一步推進好房子建設。”

她提到,房地產開發新模式是多元化的。要從高槓杆、高負債、高週轉的產權房開發模式,向租售並舉轉變;要從增量新房開發向存量房屋改造轉變;要由商品房供應向商品房、保障房供應轉變;要從“有沒有”向“好不好”高質量發展模式轉變;要從房地產開發向城市服務轉變。

新京報記者 曹晶瑞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劉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