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地球・缺你不可》溼地專家陳德鴻打造中途之家 不收毛小孩只收「臺灣原生種」
《保護地球・缺你不可》 全球暖化、氣候變遷、海陸污染、生物滅絕......近年重大的天災人禍,無不在提醒衆人「地球病了」的事實。但是環境問題無分國界,你我皆可從日常生活開始做起。《ETtoday新聞雲》透過此次與世界知名鐘錶品牌勞力士合作,與您分享環保工作者們保護地球的初心和恆久使命感。
▲一池池綠色植物仿若「無用雜草」,但在陳德鴻一一介紹後,全都在心底留下無可取代的印象。(圖/記者周宸亙,下同)
記者萬玟伶/專訪
花了20年往返萬里山區,領著志工挖出一個個生態池,安放上百種臺灣原生種水生植物,聽陳德鴻叨絮打造這座溼地植物庇護中心的點滴、每株植物的特性,有種熱血,更有種被洗滌後的療愈。
對臺灣溼地、水生植物如數家珍的他,其實在40幾歲才「中年轉職」。國立藝專畢業的他,做的是陶塑設計,產業外移後,於閒暇時轉而接觸棲蘭山檜木保育活動,認識不少學者、環境工作者和荒野保護協會,接着又跟他們跑到宜蘭,想救下擁有約90種臺灣原生種水生植物和野生動物,卻面臨地主破壞開發的「雙連埤」。
開始行動後,衆人不只要想方設法阻擋開發、呼籲政府正視難得的溼地環境,當務之急更要優先搶救生活在雙連埤的水生植物,將珍貴的絲葉狸藻、石龍尾、蓴菜等原生種暫時移居,陳德鴻遂將父親留下來的廢棄梯田做爲中途之家,收容這羣無家可歸的「孩子」。
▲幼時跟着家人作田的陳德鴻,對於大自然本就抱以欣賞敬畏。他笑笑地說,重視溼地這些事沒什麼人做,既然被他碰到,那就承擔下來。
這些事,他一做就是20年。2001年正式加入「荒野」後,他參與解說員訓練,私下再翻閱大量書籍,漸漸懂得爲不同水生植物打造適居環境。幾年下來,陳德鴻也影響不少荒野夥伴和他一起上山挖池子,現在每月也固定有人到如今的「溼地植物庇護中心萬里站」幫忙維護管理、拔除雜草,就連美商英特爾臺灣分公司,也默默和他做了10多年志工。陳德鴻叨絮一頭栽入的過去,「我們這行說,你要害一個人,就叫他去挖生態池!」但偏偏這個被害到的他,笑得很是開心。
臺灣溼地型態多樣,從海岸、內陸河川的自然環境,到人工開挖的埤塘水田,都屬溼地。保育溼地生態說了10幾年,要怎麼讓一般人有感?過去他與荒野志工花了數年時間,在臺北都會的木柵公園萃湖、大安森林公園、榮星公園和富陽公園成功覆育螢火蟲。但陳德鴻不諱言,覆育螢火蟲也是一種策略,「你要去說服都市人接受螢火蟲跟水生植物,是兩種不同的感受,螢火蟲當然比較有感!」
每年螢火蟲季,他們就在現場教育解說,透過「螢火蟲能在都市存活」的亮點,帶出覆育背後,需要有棲息的溼地、供藏匿的水生植物、做爲食物的臺灣原生螺類等環節相互支撐,讓都市居民對溼地生態系統有更完整的認識。
▲螺類是水生螢火蟲重要的食物。一旦少了溼地環境,螺類失去生活的地方,連帶也會影響螢火蟲的存亡。
保種不只是爲了延續一方的自然生態,陳德鴻看見的還包括跟着溼地破壞而葬送的在地文化。他走在一畦畦生態池中,指着滿湖宛如莫內筆下《睡蓮》的繁花盛景說,這是臺灣特有種「臺灣萍蓬草」。然後他唱起《孤戀花》其中2句「水蓮花滿滿是/靜靜等待露水滴」,「水蓮花就是萍蓬草,從1950年代寫的歌詞我們可以知道那時水蓮花到處都是,才5、60年過去竟然就瀕臨絕種,現代人聽《孤戀花》的時候,腦中怎麼會有水蓮花的畫面?」他談人類對生物滅絕的低估,「從來都不是『一個物種消失掉』這麼單純,而是連文化都跟着消失掉!」
▲瀕臨絕種的臺灣萍蓬草(水蓮花),在陳德鴻的生態池裡開了點點黃花。
▲現在談起食蟲植物,大家想到的捕蠅草、豬籠草都是外來種,「會吃浮游生物的黃花狸藻,就是本土特有的食蟲植物。」但陳德鴻惋惜地說,目前國內已經沒有適合的野生棲地能讓它們繁衍了。
▲開着紅花的「寬葉毛氈苔」,也是臺灣原生種的食蟲植物。
從陳德鴻手中重生的水生植物不計其數,全世界僅生長於陽明山夢幻湖,且存在超過5,000多年的「臺灣水韭」,該是最知名代表。2005年陽管處找來陳德鴻幫忙覆育,彼時他把有關臺灣水韭的論文通通翻印回家讀,當時還在世的母親消遣他說「哩透世人毋捌遮爾骨力咧讀冊」。後來發現臺灣水韭急遽減少是因湖區漏水,讓枯水期、豐水期就此失衡,間接影響臺灣水韭生長。「人家颳風下雨往山下跑,我是往山上衝。」2007年陳德鴻總算髮現裂縫,最後以泥土厚實覆蓋,「透過自然去管理自然,這是覆育工作上很重要的管理模式與核心概念。」
臺灣水生植物與野生動物的棲息溼地,有陳德鴻守護,但若講到沒有邊界的藍色汪洋,多年來則有勞力士與海洋生物學家席薇亞・厄爾(Sylvia Earle)持續探索同行。席薇亞・厄爾徜徉海底長達40年時間,她潛入深海冒險、進行學術研究,發現海洋的脆弱後,再創立「藍色使命」(Mission Blue)計劃,當發現需要大衆關注的海洋保護區,就標註爲「希望點(Hope Spots)」,期望一步步連結成全球海洋保護網絡。近來,被此項計劃指定爲「希望點」的臺灣大潭藻礁,目前也正面臨開發破壞的危機。無獨有偶,陳德鴻指出,臺東知本溼地原是許多候鳥水鴨來臺避冬的棲地,卻因綠能政策需要興建光電板,而可能就此慘遭破壞,此計劃現也受到環團、在地卑南族部落積極陳情協商中。
▲海洋生物學家席薇亞・厄爾(Sylvia Earle)。(圖/勞力士提供)
►瞭解更多關於席薇亞・厄爾(Sylvia Earle)的藍色使命計劃。
陳德鴻語重心長地說,溼地一旦被破壞,要恢復真的很難。雙連埤從2005年劃爲保護區到現在,過去被前地主故意放入的吳郭魚、草魚等外來種食草性魚類,到現在還沒抓完。破壞只需3、5年時間,但可能花上3、50年都還無法排除困境,遑論把水生植物種回去。
對於如今遭受大小污染的海洋,勞力士與席薇亞・厄爾在看到人們的環保意識被保育活動喚醒後,仍覺充滿希望。面對臺灣溼地覆育之路,陳德鴻沉思幾秒,「你不做,就永遠不知道有沒有機會。」
談起溼地議題總愈講愈激昂的陳德鴻,提及水生植物則會迅速換一張臉,十足是爲孩子驕傲的父母樣。問他是否會和植物對話?他毫不考慮說會。每當將它們移到生態公園或從原棲地搶救回來,陳德鴻都在心底默默地說,「今天要幫你搬家喔,你原來住在這裡可能有很多朋友、很多牽掛,但現在我們會帶你去一個更適合住下來的地方。」把植物當家人的陳德鴻深信,它們不是無感,它們感受得到。
偌大的山頭,許多時候是陳德鴻照料一口口綠池的孑然身影,但不如說是這些臺灣原生種,緊緊簇擁這位如父的知音,他們相依相生,努力適存,爲大地帶來改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