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怨清單」超健康!專家建議與他人連結痛苦:一起活着的感覺
▲從小到大你被告誡多少次「不要抱怨」,其實給抱怨存在空間也很重要,背後藏有很多情緒。(圖/pixabay)
2020年疫情期間,我在網路上讀到許多文章,教導大家在疫情中如何保持正向、要反思、學習感激等等,我很感謝這些文章帶給我觀點,幫助我面對疫情。有一次,我讀到了我非常喜愛的心理治療師艾絲特.佩萊爾(Esther Perel)的文章,文章主題是「抱怨的喜悅」。她說,現在是該談論抱怨的時候了,我們來好好抱怨吧!
看到這篇文章的主題時,我先是愣了一下,接着覺察到心中冒出的各種反應:我可以抱怨嗎?我有資格抱怨嗎?我已經很幸運了,應該要充滿感激纔對,怎麼可以抱怨?如果我抱怨,別人會怎麼看待我? 你聽到「抱怨」這兩個字時,有什麼感覺或反應呢?會聯想到什麼?
來一張抱怨清單
我一聽到「抱怨」兩個字時,腦中第一個出現的詞是:「不要抱怨!」
從小到大,身邊的大人們總是教導我們不要抱怨、抱怨是不好的。當我去網路上搜尋「抱怨」兩個字時,出現的文章也紛紛是「成功的人不會抱怨」、「如何讓抱怨遠離你」等資訊。
很有趣的是,許多文化和語言中都有「抱怨」這個詞,猶太人使用的意第緒語 (Yiddish),甚至有十種詞彙來描述抱怨。把心中的負面情緒發泄出來,這樣的行爲似乎對於在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下的人們,都非常普遍。
如果你願意,我們來花一點時間抱怨吧!你最近的生活有哪些想抱怨的事情呢?請你拿出紙筆,給自己十分鐘的時間,盡情在紙上寫下心中所有的抱怨。這個抱怨清單不用給別人看,你也可以寫完後就撕掉。
在寫這篇文章時,我也暫停下來,在紙上寫下抱怨。以下是我寫下的其中幾個抱怨:
「我受夠了疫情生活!這樣的生活到底要持續到什麼時候?」「我不想要線上教課……」「爲什麼這麼多人不願意戴口罩?戴口罩是爲了保護別人,你們爲什麼不替別人着想?」「這個國家的領導者如果相信科學,就不會錯失這麼多防疫黃金時期,如果疫情剛爆發時大家願意戴口罩,我們現在根本不用過這樣的生活!」「我不想要改書稿!」
這些是我寫下的幾項抱怨。你寫下了什麼?在寫下抱怨的過程中,你觀察到了什麼?有哪些情緒?表達抱怨對你來說是件困難的事情嗎?
讓抱怨好好存在
我寫下的最後一項抱怨「我不想要改書稿!」這是我在修改這份書稿時加進去的。不管是學術期刊文章投稿或寫書,過程中對我來說最困難的,就是拿回評論的時候──每次閱讀評論時就像是被重重一擊,讓我只想攻擊回去:「我有寫這麼糟嗎?」「這些評論與建議根本沒道理啊!」
記得念博士班第一學期時,有一門課在談論學術文章投稿的過程。教授說:「當你們拿回評論者的評語時,會深受打擊,會很痛!找人好好抱怨發泄情緒,然後把稿子先放着,過一陣子再打開。」
當時教授的建議,我一直放在心中,直到後來開始投稿學術期刊文章或寫書時,發現這個方法真的很有幫助。所以,每次讀完評論後,我先做的事情就是找好朋友抱怨──發泄心中想反擊的情緒。抱怨完之後,心情平穩許多,幾天後再重新打開評論,而這時的我,內心就有空間去真正閱讀這些建議,去看見那些編輯幫我點出來而我自己看不到的寫作盲點。
寫這本書當然也不例外,我需要找人抱怨,把內心的情緒吐出來,然後纔有空間容納與看見新的東西,再回來修改書稿。「向別人抱怨」及「傾聽別人的抱怨」,都是生活中常遇見的事情。有時候我們向別人抱怨,可能換來對方冷冷回覆:「你知道自己多幸運嗎?不要抱怨了!」或者角色對調,你已經聽朋友、家人或伴侶不斷抱怨到很厭煩了,想對他大吼:「你什麼都不改變,只會一直抱怨!不要再抱怨了!」
生活中總是會遇到挫敗、不如意的事情,我們不可能無時無刻都充滿感激或正向情緒,偶爾也需要有個空間可以好好抱怨。
有個人可以聽你抱怨,是很重要的。當我想抱怨時,我會找信任的朋友說:「我現在很需要抱怨,我不需要你幫我解決問題或給建議,你可以給我一個空間抱怨嗎?」偶爾,朋友也需要抱怨,而我知道我要做的事情就是聽他說就好──抱怨需要的,就只是一個空間。
抱怨在告訴你什麼?
我想邀請你回去讀你寫下的抱怨,然後閉上雙眼,想像你正撐起一個空間,在這裡,每個抱怨都可以好好待着,不會被趕走或指責。讓這些抱怨舒展攤開,然後請你慢慢靠近每一個抱怨⋯⋯你覺得這個抱怨在告訴你什麼?
去接近抱怨後,我看到了原來抱怨底下躲着其他情緒。譬如說我抱怨線上上課,而這個抱怨底下藏着的是內心的不安全感。我的教職工作才進入第二年,還沒有太多教學經驗,加上英文不是母語,課堂中我有時候會漏聽學生的發言,或是覺得自己說不清楚,而線上上課讓我更害怕自己教不好。而我抱怨編輯給的評論,這個抱怨底下躲着的是「覺得自己不夠好」的羞愧感,而當我們進入攻擊模式像是指責別人或抱怨時,就不需要去碰觸自己的不完美和脆弱面。
當我能夠和抱怨好好相處,我纔有機會看見躲在抱怨下的脆弱。或許每一個人的攻擊行爲和抱怨底下,也都躲着羞愧、不安全感,或是覺得自己不夠好的脆弱面。
美國耶魯大學教授馬克.布雷克特(Marc Brackett)在他的著作《情緒解鎖》(Permission to Feel)中說:「情緒,就是來自我們內心的新聞報導。」我非常喜歡這個比喻。情緒就是資訊,如同我們看新聞去理解外在世界發生什麼事情,我們也需要去看內心的新聞報導,去覺察和辨認情緒,然後理解這些情緒正在傳遞什麼資訊給我們。
每一種情緒都是訊息,負面情緒尤其重要。憤怒在跟你說你被侵犯了,或是有不公義的事情發生了;恐懼跟你說有危險;悲傷說你失去了重要的東西;失望告訴你,本來期待的事情沒有發生;羨慕告訴你,你也想擁有那些別人有的東西;忌妒是一種恐懼,你怕失去對你重要的人事物;孤獨告訴你,你需要被看見,與人連結;壓力說你乘載了許多來自外界的期待,以及別人加諸在你身上的需求⋯⋯
而你的抱怨在告訴你什麼?底下躲着哪些情緒呢?這些情緒又是在說些什麼?
▲抱怨底下其實躲着其他情緒。(圖/視覺中國)
歡迎那些不被歡迎的
美國藏傳佛教老師佩瑪.丘卓(Pema Chodron)的好幾本著作都是我的牀頭書,偶爾睡前會翻閱,回顧一些段落與句子。我很喜歡其中一本書名,叫做《歡迎那些不被歡迎的》(Welcome the Unwelcoming),這本書不斷提醒我:去接納、歡迎生命中那些痛楚與負面情緒。
書中有一篇叫做「失敗的藝術」,她寫着:正是當我們失敗、生活不如預期時,我們才能去碰觸內心的脆弱面和赤裸的情緒。而正是藉由和赤裸的痛楚靠近,我們才能淬鍊與成長,才能更和別人的脆弱與痛苦待在一起。當你開心、一切順遂時,並不會想改變或成長;與「不舒服」相處,才讓我們擴展與改變。
我們在面對負面情緒時,最常做的事情是去逃避,但復原力來自於我們能夠去歡迎那些不被歡迎的──痛苦、脆弱、羞愧、不完美。佩瑪.丘卓在書中介紹了一個我很喜歡的小活動:與其把痛苦趕走,我們可以練習在每一次吸氣時,想像你把那些「不被歡迎」的情緒吸進內心;你將心胸打開,歡迎這些痛楚和脆弱進來,然後讓這些赤裸的感受碰觸你,你不需要做任何事情,就和它待在一起就好。
如果你願意,可以讓自己更擴展開來,在吸氣時,不僅僅是吸入自己的痛楚,也一併吸進這個世界上其他人正在感受的痛苦。讓你的痛苦與其他人的痛苦連結,因爲,感受痛苦與負面情緒,就是身爲人的一部分;有這些情緒,代表我們真實地活着,我們一起感受「活着」的感覺。
接着,吐氣時,想像你把你想要的──像是喜悅、快樂、愛、平靜、健康,隨着吐氣散播出去,分享給世界上也在掙扎的人。你想要感到喜悅,我也是,世界上每個人都跟我們一樣。
每當負面情緒出現時,我會試着做這個呼吸活動,幫助自己接納與歡迎痛楚。當世界上許多人正在經歷痛楚時,我也會做這個活動,想像我吸進他們的痛苦,然後吐氣時把喜悅與平靜傳遞分享給他們。
讓我們一起練習,去歡迎那些不被歡迎的。
★作者留佩萱,美國賓州州立大學諮商教育與督導博士,心理諮商專長包含創傷治療、童年創傷、家暴性侵議題、創傷知情、內在家族理論治療⋯⋯等等。本文摘自遠流出版《尋找復原力:人生不會照着你的規劃前進,勇敢走進內心,每次挫敗都是讓你轉變的契機》原文標題「毒性正能量,讓我們不願意看見失敗」。
你可能會好奇,爲什麼有些人在失敗後一蹶不振?有些人卻可以帥氣起身,繼續前行?每個人的復原力程度,其實來自於過去的成長經歷和資源,這種能力並不是天生註定,而是本就存在你的內心。跟着心理諮商師留佩萱的帶領,你也可以在日常中練習如何聽見自己內在聲音,正視不安與恐懼。在這人心惶惶、充滿未知的此刻,透過書中溫暖的呼喚,幫助自己建立好心理韌性,學會在每次跌倒後站起來,重新開始。
你可能有興趣
臉書只曬吃喝玩樂小心「毒性正能量」!治療師鼓勵PO「失敗履歷」
正常人每週花5小時內疚!專家建議「寫下來」:是非常重要的情緒
►我們的美麗就用白紙黑字寫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