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現代否認裁員,韓系車到底錯過了什麼?

最近一段時間,各大合資車車企的消息可以說是層出不窮,不過整體消息負面居多,就在最近關於北京現代的消息也再度引發熱議,北京現代否認了最近的傳言,不過面對着市場的激烈競爭,韓系車究竟該怎麼看?

一、北京現代否認裁員

據界面新聞的報道,在中國市場滑向邊緣的二線合資品牌意識到,想要在華重振旗鼓的難度係數比預想的更高。整合業務、減少投資可能是暫時度過危機的明智之舉。

財聯社報道稱,北京現代計劃分兩批進行人員優化,分別在今年11月和明年2月前完成。被裁撤員工人數約佔北京現代員工總數的30%。

北京現代否認了分批裁員和裁員比例的說法。官方迴應稱,每個公司每年會正常根據績效對員工進行考覈,北京現代也在同步引進青年人才,其今年目標是招收100人以上。

這家曾經在中國市場年銷量超過百萬輛的合資品牌沒有走出銷量下滑的困境。去年,北京現代的總銷量僅爲25.7萬輛,不敵造車新勢力理想汽車。今年上半年北京現代銷量爲10萬輛,同比進一步下滑。

今年初,北京現代以建設時總投資兩折的價格,“賤賣”位於重慶的生產基地,這是北京現代拋售的第二家工廠。2021年,北京現代第一工廠轉讓至理想汽車,經改造後成爲後者首座純電動汽車工廠。曾擁有五座生產基地的北京現代目前官網僅剩下北京仁和工廠一家。

韓系品牌在西方比亞迪式的成功沒有在中國市場複製。北京現代在去年上海車展上提出,預計將在2025年實現燃油車全面混動化,達成混動產品年產銷30萬輛規模。但至今北京現代沒有一款電動化產品在市場上掀起水花。

二、韓系車到底錯過了什麼?

近來,關於北京現代裁員的傳聞時有耳聞,儘管公司方面多次否認,但這一系列傳聞無疑折射出韓系車在中國市場所面臨的嚴峻挑戰,我們該怎麼看這件事呢?

首先,儘管北京現代官方否認了有關裁員的報道,但從整體行業視角來看,韓系車品牌確實面臨着前所未有的壓力。中國汽車市場作爲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之一,其競爭激烈程度可想而知。近年來,隨着自主品牌的崛起以及國際品牌對中國市場投入的加大,韓系車在華市場份額持續下滑,市場競爭力明顯不足。這不僅體現在銷量數據上,還包括品牌形象、產品力等方面,使得韓系車在與德系、日系甚至自主品牌之間的較量中逐漸失去了原有的優勢地位。

其次,過去,合資品牌憑藉着先進的技術、可靠的質量以及良好的品牌形象,在中國市場佔據了一席之地。然而,隨着中國汽車工業的快速發展,特別是新能源汽車領域的迅速崛起,傳統燃油車市場開始出現萎縮跡象,合資品牌也未能倖免於這一變化。其中,韓系車相較於其他合資品牌,如大衆、豐田等,在技術更新換代速度、本土化策略執行等方面顯得相對滯後,導致其品牌競爭力進一步下降。消費者對於車輛品質的要求日益提高,而韓系車未能及時調整策略以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最終導致了市場份額的流失。

第三,現代汽車在全球範圍內的新能源汽車研發和生產其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然而,在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中,現代汽車卻沒有趕上這一波新能源大潮。

現代汽車當前推出的電動化產品存在着與國內用戶需求不匹配的問題。一方面,在空間方面,現代的電動化產品空間偏小。中國消費者在購車時,尤其是對於家庭用車,往往對車內空間有着較高的要求。大空間可以提供更舒適的乘坐體驗,方便家庭出行以及裝載物品等。而現代汽車的電動車型在空間佈局上沒有很好地滿足這一需求。

另一方面,現代汽車強調駕駛性能,這雖然是汽車產品的一個重要特性,但對於國內大多數消費者來說,在新能源汽車的選擇上,舒適性同樣甚至更爲重要。國內的城市交通狀況較爲複雜,消費者更希望在駕駛過程中能夠享受到舒適的駕乘環境,例如良好的座椅舒適性、靜謐的車內空間等。現代汽車在新能源產品的定位上與國內用戶的需求存在較大的偏差,這使得其在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競爭中處於下風。

第四,對於當前的韓系車而言,要想在競爭激烈的中國汽車市場中重獲一席之地,必須深刻反思並調整策略。韓系車品牌需要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國消費者的需求,從產品設計、營銷策略到品牌建設,全面融入中國市場。這意味着,韓系車不僅要在產品層面提供更加貼閤中國消費者喜好的車型,如大空間SUV、智能化配置等,還要在品牌層面強化與消費者的連接,提升品牌親和力和信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