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打拼只能當「逐夢蝸居族」? 「共居生活」溫暖對家的想像

▲各種語言展現多元性,五根彩色香蕉鮮明有活力。(圖/記者楊蕙綾攝)

記者楊蕙綾/專題報導

試想一個情景,棲居陌生城市一處極具設計感的公寓,結識來自各領域的室友,透過「共享」有效利用資源,志趣相投成爲知己,這種打破原有居住空間的「共居經濟」,雖然國外早已實施多年,未來卻有可能成爲改善臺北高房價、蝸居的新選擇。

在晚餐時間拜訪「香蕉同居中」(Banana co-living),隱身在熱鬧的東區巷弄,鄰近車水馬龍的敦化南路,隔一扇門是鬧中取靜的靜謐,時而傳來幾聲笑鬧,這裡住着近20位來自各地的年輕人,成爲彼此在異地裡的堅強支柱。

「香蕉同居中」由夫妻檔Wilbur和Lexi共同打造,兩人以青旅起家,去年正式跨足共居住宅,最早營運的中山店於2016年6月開幕,今年2月拓點東區,緊鑼密鼓籌備中的西門店及松江店即將登場。

「我們希望『居住』可以是件開心的事,大家都能住進喜歡的地方、過自己想要的生活,我們想讓這裡變得不一樣。」秉持信念,Wilbur與Lexi開始着手規劃,找點、設計,在臺北這座冷冽壓抑的水泥叢林中,築起一方溫暖友善的共享社區

►房租省30%!「青銀共居」90歲奶奶當朋友...傳承生命經驗►臺北租屋像懲罰單身…共居「許願池」吃喝玩樂揪團就出發►家裡就是「迷你聯合國」 跨國界合作創造Borderless House!

▼蘋果綠色主牆,延續香蕉系列的共通性。(圖/業者授權提供)

年輕人負擔不起的高額房價 重新思考「家」的定義

爲何最初會想以「香蕉」命名?Lexi笑說:「Banana可愛好記,很符合我們想要營造的『明亮、快樂、友善、有活力』氛圍,加上臺灣香蕉很有名,乾脆就這樣決定名字了。」

延續青旅的香蕉系列,新籌備的共居公寓,索性命名爲「香蕉同居中」。一旁的Wilbur突然蹦出一句:「你不覺得這名字聽起來比較曖昧嘛!」神來一筆的幽默感,引來全場大笑。

「我們不喜歡制式、假掰的命名,雖然制式的『國際青年旅社』可以賦予這個空間一定意義,但我們希望來這裡的人,都能覺得是好玩的、是有趣的,也能獲得某些程度上的資源共享。」Wilbur加碼補充。

▲夫妻倆希望透過共居公寓,提供年輕人一個開心生活的家。(圖/業者授權提供)

感嘆臺灣租屋市場物件良莠不齊,租金卻高得驚人,想以便宜價格租房,又需耗費許多通勤時間。因此,曾在澳洲打工度假的Lexi,早在出國前萌生創立共居公寓的念頭,趁着在國外期間累積住宿經驗,同時留意租屋會遇到的問題點,回臺灣再想辦法實現。

「以前唸書或剛出社會,只能住在不太舒服的地方,很多事情只能將就,好希望以前就有這樣的共居空間,我們一定會去住!」同爲租屋一族的無奈,Lexi能夠感同身受。在這座年輕人負擔不起的城市,該如何重新思考居住定義,她說:「我們希望可以成立一個好的地方,讓年輕人可以一起開心生活。」

▼北歐風房間裝潢,加裝小布簾保留隱私。(圖/業者授權提供)

青旅、共居公寓經營大不同 「住得開心」才能讓生活刻骨銘心

談起經營青旅與共居公寓的差異,Wilbur不談繁瑣複雜的法規政策面,直接從日常生活與人際相處說起,「日租與月租功能取向不同,就像青旅不需要桌子衣櫥儲物櫃就在牀下,但共居公寓需要,因爲這是他們的家。」經營青旅4年多的他笑說:「會住青旅的大多是來玩的,聊的話題不外乎與旅行相關。」

他也表示,共居公寓住戶多爲臺灣人,「不是來玩而是來住的」,租約時間長更能認識彼此,「共居重視『住與住』之間的交流,但最重要的是,一定要讓大家開心。」

Lexi補充,「青旅客羣以外國人爲主,但其實臺灣人也有租屋需求,需要交流、好玩的地方」,我們希望提供一個讓人開心、期待想回去的「家」,有着時髦的居住設計,讓每位志同道合的年輕人,得以一起生活、工作、玩樂。

她也提到,現在很多共居空間,實際上只是擔任二房東的角色,向原屋主承租後,簡單整理粉刷換傢俱,在房間塞進幾張上下舖,美其名「共居」其實不然,「這不是我們要追求的,我們希望提供的是另一種lifestyle,讓大家的生活可以有質感,有設計過的,室友也是like-minded,而不是單純的宿舍。」

▼通往房間的客廳是最棒的交誼空間,共食讓彼此更加靠近。(圖/業者授權提供)

讓空間營造社羣! 不做三房兩廳...堅持「大坪數大空間」

對於共生住宅,Wilbur自有一套看法,「我們一開始就鎖定大空間,登記坪數至少60坪至100坪以上。」不走青旅轉型共居公寓的套路,香蕉同居中的經營方向,初始即明確,但真正執行後才發現,光是「找點」就讓他們備感壓力。

Wilbur表示,臺灣受限於環境和房屋條件,很難找到合適房型,原先瞄準居住需求高、交通便利(離捷運站近)與租金高的大安信義區,但苦於沒有適合的物件,又不想只做小坪數,讓他們苦惱許久,再加上部分屋主對於共居理念有疑慮,想租房需靠緣分和運氣,「我們想做大坪數,將空間切割成多人房,讓大家都能住進真正想住的地方。」

▲室友之一是餐廳廚師,每道料理令人驚豔。(圖/業者授權提供)

人們因空間產生連結,讓彼此關係日趨緊密,如何將空間設計發揮最大效用?日本社區設計師山崎亮認爲:「不只設計看得見的空間,更要設計看不見的『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以「香蕉同居中」東區館爲例,7、8樓分出4間4人房、2間3人房、2間單人房,目前共有20位房客,7樓是主要交誼空間,一開門就是舒適寬敞的大客廳。8樓室友常下樓串門子,一起在開放式廚房做菜、交換心得。

頂樓天台居高臨下俯瞰臺北夜景,搭配烤肉、火鍋趴凝聚感情,自然形成社羣。住戶Sana說:「在家反而很少待在房間,常常在客廳跟大家一起看電視吃東西聊天,室友們個性外向喜歡交朋友,大家常常一聊就聊到半夜。」

Wilbur直言:「這就是我們爲什麼堅持『大空間』的原因,三房兩廳很難形成社羣概念,那跟朋友合租沒有兩樣,一旦擁有足夠空間,室友們自己就能營造出完整社羣。」

▼天台烤肉趴,欣賞熙來攘往的臺北街頭。(圖/業者授權提供)

Co-living的感動與美好 一輩子的知心好友

「香蕉同居中」東區館室友來源多元,有赴臺唸書的澳門大學生Denise,熱愛韓國文化的美妝部落客Sana,曾在澳洲打工度假的侍酒師Jason,與現居臺灣開設小酒吧的法國型男Thomas。

曾在澳洲有過共居經驗的Jason,因爲喜歡及認同Co-living概念,回臺後開始尋找適合的共居空間,「在澳洲,室友來自世界各地,即使一起生活,英文溝通仍有距離;在臺灣,沒有語言隔閡,居住氛圍更加緊密。」

談起優缺點,他指出「每個人的生活習慣不一,共同生活就要溝通,未來會舉辦第一次住戶大會,討論對於共居的想法或生活公約。」

▲臺北夜空沒有星星,讓閃爍燈泡成爲夜空中最亮的星吧。(圖/記者楊蕙綾攝)

來自澳門的Denise指出,曾想過磨合問題,但搬進來都會知道這個道理,舉例來說:「冰箱很亂,大家會一起思考有無解決方法,透過貼名條的方式解決,問題很快就改善了。」

Sana表示,剛開始接觸共居型態,原以爲會像學生宿舍,沒有遇到聊得來的室友,就會像住旅館一樣陌生,但實際卻顛覆想像,「兩個月前,我們只是陌生人。現在,我們恨不得天天黏在一起。」

她也透露,無論生活動線或共用的日用品,都很有規律且充裕,室友間很少有機會起衝突,生活品質比原先想像的共居生活高出許多,「大家都是從外地來的,所以能夠互相體諒與理解,也對彼此的經歷感到興趣,分享讓情感變得緊密。」

▲貼心訊息邀約吃飯看電影,大家因共居成爲好夥伴。(圖/業者授權提供)

今年8月,他們纔剛歡送來臺學中文的耶魯生Marcus,一羣室友熱血奔到機場送機,告別難免傷感,但幾個月的共居生活,讓他們從陌生到熟悉,好情誼更爲立體真實。

「房子是租來的,但生活不是」臺灣共生住宅團隊「玖樓」喊出的經典口號,打動無數在城市裡逐夢的「遊牧民族」,也引起廣大回響。共居是現代遊牧者在不同城市間停留的一種新的生活型態,即使無法改善現實,但能讓生活多點想像。

被問到有沒有一句話能代表「香蕉同居中」的精神,夫妻檔大笑且異口同聲:「我們一直再想啊,誰叫玖樓那句話太強了!」即使沒有強而有力的Slogan,但「香蕉同居中」訴求很簡單,「只要能這裡可以開心生活就好了!」

Wilbur希望,共同生活的這段期間,得以成爲租客們人生中最重要的體驗。Lexi接着說,「我們希望做到的共居空間,是讓人無法挑剔;經營歷程上,也會不斷思考和改進做法,包含硬體規劃及與人的相處,雖然很困難,但會持續堅持下去。」

▼8樓的小客廳,是喜歡瑜珈的女孩子們最棒的運動空間。(圖/記者楊蕙綾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