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確定因素多,民企“出海”如何突圍?

(原標題:兩會觀察丨不確定因素多,民企“出海”如何突圍?)

來源:中新網

作者:徐雪瑩、王濤

21世紀以來,民營經濟成爲中國企業“出海”的主力軍。商務部數據顯示,從2006年到2020年間,中國對外非金融類直接投資存量中,非國有企業佔比已從19%提升到53.7%。

近年來,百年變局和新冠疫情疊加,中國民企“出海”面臨逆全球化和保護主義擡頭、貿易摩擦增加等多種不確定因素影響,應如何突圍?全國兩會期間,多位代表委員提出建言。

運用領先優勢,優化全球佈局

“目前,轉移到東南亞地區的產業鏈基本以組裝環節爲主,核心技術依然保留在中國,未來隨着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國企業全球佈局也會不斷優化演進。”全國人大代表、TCL創始人、董事長李東生認爲,中國企業要運用領先科技推動全球化,將競爭優勢向產業鏈高端延伸,在新格局中抓住更多機會。也需推動供應鏈全球化與海外本土化經營的結合,形成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完整佈局。

以汽車行業爲例,全國人大代表、奇瑞控股集團董事長尹同躍指出,當今中國汽車的全球化不僅是市場的全球化,更是人才、技術、供應鏈、文化等方方面面的相互融合。他認爲,中國品牌走向全球的過程中,要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推動本地化發展,爲海外市場所在國的經濟社會發展作貢獻。

抱團合作,強化集羣效應

在海外闖蕩,民營企業會面臨多種問題及制約。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民間商會副會長、合肥榮事達集團董事長潘保春建議,民企與國企“抱團出海”。一是按照產業鏈抱團,形成產業鏈生態羣,羣內企業共享訂單信息;二是按照目的國抱團,以海外貿易目的國爲單位,藉助華人商會等組織,集中開展海外貿易,方便新企業加入。

全國政協委員、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也建議,應鼓勵國企和民企加強資源整合、優勢互補、高效協作,通過“抱團出海”形成合作雙贏模式。

此外,近年來生效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等規模、潛力巨大的自由貿易協定,爲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了更多機會。更多民企期待“出海”,全國政協委員、福建九牧集團董事長林孝發表示,應關注民企“出海”需求,提供保障,降低投資風險,護航民企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