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側記/風吹草動見牛羊?我以為的vs.實際上的蒙古國

蒙古國近半數人口聚集首都烏蘭巴托,但市中心空間有限、租屋昂貴,52%的烏蘭巴托家戶只能住在市郊的蒙古包區,形成破舊矮房、蒙古包層層包圍高樓大廈的特殊城市景觀。記者葉冠妤/攝影

爲了採訪家扶基金會蒙古分事務所20週年,首度造訪蒙古,踏上首都烏蘭巴托前,我以爲的蒙古國,是一大片遼闊草原,風吹草動見牛羊,但實際上的烏蘭巴托,卻是高樓錯落,街道隨處可見韓國連鎖便利商店、卡拉OK、KFC。塞車則是烏蘭巴托日常,短短2公里路程能塞上1小時,市區交通無一時半刻暢通,想像與現實毫無落差之處,大概就是蒙古人開車跟騎馬一樣慓悍,幾乎每個路口都有擦撞事故。

蒙古國360萬人口,近半數都集中在首都烏蘭巴托,都市急遽膨脹發展,資源布建卻落後一大步。市中心大興土木,擡頭就是各式建築工地鋼樑、塔吊,卻也充斥着蓋到一半的爛尾樓;走進興建完成的學校,卻沒有桌椅,學生只能席地而坐聽講。

從牧區遷居的大量牧民,因住不起市中心公寓,只是換個地方繼續遊牧人生,蒙古包逐城市外圍而建,每天動輒花上3、4個小時通勤,對生活品質的期盼,很難不在壅塞的車陣中消磨殆盡。

蒙古爲內陸國,水資源原就相對匱乏,也因人口密集,增添用水困難。根據水利局統計,烏蘭巴托市郊的蒙古包區,平均300到500戶家庭共用一座國家營業的供水站,平均取水距離350到500公尺,一人一天的用水量約7到8公升,不到世界衛生組織公佈的一天一人要使用的水量標準。

爲了抵禦寒冬,蒙古包區域住民在冬天燒煤炭取暖,不但衍生居家安全問題,也帶來了空氣污染,導致烏蘭巴托的天不蒼,野不茫,整座城市都被灰濛濛的霧霾籠罩。這趟蒙古採訪行,修正了我對蒙古的錯誤想像,也實際體會到現代化對自然環境的衝擊,及追求文明發展下,牧民的生存難題。

烏蘭巴托市中心高樓林立、車水馬樓。記者葉冠妤/攝影

烏蘭巴托街道隨處可見韓國連鎖便利商店。記者葉冠妤/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