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認臺灣並納入覈保護傘、美軍駐臺 美學者建議取消戰略模糊

克勞契呼籲取消戰略模糊雖然造成局勢升級,但卻可維持對陸嚇阻力。圖爲美軍海爾賽號(DDG 97)穿越臺海。(圖/DVIDS)

智庫「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軍事研究員克勞契4日投書「DefenseNews」,文中指出自拜登就職以來,臺灣海峽的緊張情勢愈來愈引起華府關注;包括美國印太司令現任與未來指揮官,不約而同地警告臺灣被大陸統一的風險日升,但美國嚇阻北京能力卻日益削減。克勞契呼籲,拜登應該儘速調整長期以來戰略模糊的做法,否則一旦臺灣被大陸拿下,美國在區域威信將蕩然無存,甚至影響美國在全球盟友關係與戰略佈局;具體做法則包括承認臺灣、將臺灣納入覈保護傘,以及派遣美軍駐臺

連續兩任的印太司令都警告,臺海地區的戰略平衡已愈來愈傾向大陸;但這種情勢卻有利於北京毫無顧忌地推行自己政策,以達成復興的目標。克勞契認爲,隨着美國與中國大陸在阿拉斯加舉行2+2會談,雙方激烈的脣槍舌戰更反映出美國在印太地區的影響力正逐漸流失。

他表示,或許人們能忍受大陸戰狼們的挑釁式言詞;但美國在南海失利與對香港自由支持的鎩羽,印太地區的戰略平衡恐難長久維持。甚至,如果美國喪失北京的尊重,華府的嚇阻戰略恐爲時不多。

眼前大陸正面臨轉折點。一方面人口過於稠密、年齡結構老化與中等收入陷阱;另一方面,北京有機會拿下全球主導權,並在數個關鍵領域與美國平起平坐。對中國共產黨而言,奪取臺灣是政策重要的核心,與民族主義情緒相連結。

因此,確保臺灣主權獨立成爲美國印太政策的核心急迫事項。這不僅是《臺灣關係法》描述的道德義務,保護2,380萬的自由之國更有務實的考量。如果美國無法阻止北京掠奪臺灣,美國在全球心中信譽與威望便跌落谷底。華府在友人與敵人的心中將無足輕重,進而削弱彼此合作爭議關係。

這類損害美國核心利益的行爲不可持續。美國目前戰略爲融合有效的聯盟以作爲嚇阻的手段。如果美國安全保證遭到質疑,傳統在歐洲的同盟就會遭到挑戰,而像「四方安全對話」(涵蓋日本澳洲印度與美國)這類的潛在同盟也會遭質疑。換言之,這些聯盟中最核心之處─美國的領導地位與能力將全面遭否定。

最重要的是,美國在印太區的盟友或合作伙伴,將反思與美國的安全協議是否理由正當或夠精明從而讓美國在印太地區的各種雙邊關係充滿風險,而這一系列的雙邊關係又是美國安全計劃的基石

作者建議,爲強化對陸嚇阻力與迴應北京對臺企圖,美國應明確採取具體行動消除戰略模糊,展現出能力與意願願爲保衛臺灣與北京對抗並付出代價。首先,美國應增加對臺軍售與合作研發,以支持臺灣「整體防衛構想」;特別是提供價格可負擔的防空與反艦飛彈,這兩者在臺海防衛上佔據關鍵地位。

再者,美國可正式否定「一箇中國」政策,承認中華民國是與其他盟國合作的主權國家。拜登政府支持臺灣參加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是令人振奮的第一步;臺灣進一步融入國際社會更對北京產生不利影響。美方可將臺灣與保衛以國際法爲基礎的國際秩序相連結,而在此之前更應加強臺灣的外交參與。

在美國前參議員陶德訪臺展開非官方訪問後,對於擁有共同民主價值觀與關鍵安全夥伴關係的國家,拜登政府可強化相互承諾並提升其地位。美也可鼓勵區域盟友如澳洲、日本與印度加強對臺交往,何況這些國家已自和臺灣的非正式與經貿關係中獲益。

第三,利用雙邊安全協議全面取代《臺灣關係法》,並將臺灣納於美國覈保護傘之下。在整體防衛構想中部署戰術核武,更爲大陸發動臺海兩棲作戰帶來困境;同樣地,臺灣應發展明顯的第二擊能力,以嚇阻北京發動侵略時使用長程精準火力打擊。

最後,與其他軍事打擊能力相輔相成,美臺應建立正式的軍事關係。在正式訓練之前,雙方軍事高層可先舉行公開會議。另一方面,美軍進駐臺灣可強化對陸嚇阻力量,美軍最短可在5至7月或10月間入駐。這些展露美國的決心,並對大陸侵臺行動帶來困難且擴大對臺政治支持。

作者認爲,儘管這樣的做法會帶來情勢的升級,但比採取戰略模糊而產生誤判或嚇阻力量持續削弱來的好。華府應迅速、全面地採取前述措施,這不只能在未來數十年中發揮嚇阻力,更爲美國爭取時間進行軍隊現代化,並重新取得在臺海關鍵議題上的相對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