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鏡檢查,小心穿腸剖肚?
文、圖/退休好幸福
臺灣人罹患大腸癌的機率爲全球第一,根據數據資料顯示,每10萬人中,就有45.1人患病,平均每年新增近15,000位大腸癌患者。如此可怕的資訊,令人看了毛骨悚然,也紛紛關心起腸道的健康,定期接受糞便潛血與大腸鏡檢查。
但接受檢查前,卻常常聽人說,大腸鏡檢查很可怕,有可能會穿腸剖肚,失敗的話還要裝上人工肛門。關於此說法,可信度真的高嗎?
千分之三的機率
檯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表示,大腸鏡檢查的過程中,出現腸穿孔的機率雖然不是零,但機率極小,只有千分之三,且與檢查醫師的經驗度有關,有時是因爲在切除腸道瘜肉時,切了太深所導致。
做大腸鏡檢查時,由於大部分患者都是麻醉的狀態,因此發生大腸穿孔時並不會馬上有疼痛感,但檢查後如有腹部脹痛、無法順利排氣、排便,甚至有發燒、畏寒,這時便建議回院確認,是否有腸穿孔狀況發生。
若醫師於檢查時發現有腸穿孔狀況,會立即知會外科醫師進行腹腔鏡手術做修補,清洗腹部後,住院3至5天觀察。糠榮誠醫師補充,若有穿孔但沒有明顯的腹痛或腹膜炎,可先住院、禁食並施打抗生素,3天后如果腹痛情況有改善,就能開始進食,並不需要開刀處理。最容易穿孔之處:乙狀結腸
糠榮誠醫師說明,腸道有4個彎曲的位置,做大腸鏡檢查時,直腸轉彎到乙狀結腸的部位,彎度較高,是最容易發生穿孔的地方。其他轉彎點,是左下乙狀結腸至降結腸之處、左上方降結腸轉到橫結腸的部位,以及右上方橫結腸至升結腸的地方。
根據臺灣癌症防治網的數據顯示,大腸直腸癌腫瘤分佈位置,降結腸以下佔70%至80%之高,其次爲乙狀結腸以下佔60%至70%,直腸結腸交接處約佔了40%至50%,乙狀結腸約16%至20%。建議大腸鏡檢查時,可以全大腸鏡檢查爲優先,假設在乙狀結腸鏡檢查,或糞便潛血反應檢查時,其中之一呈現陽性,健保將給付做全大腸鏡檢查。
此外,當腫瘤擴散到一定的程度時,內視鏡將無法順利通過腸道,這時可選擇以鋇劑攝影確認其他腸道健康狀況,但如果已完全阻塞無法順利排氣,且有腹脹痛的腹膜炎現象,即須立即開刀處理。
更多健康訊息,請上《退休好幸福》//www.retire.tw/health-list.php
這樣吃,有效預防大腸癌
糞便潛血檢查呈陽性,是罹患大腸直腸癌嗎?!
大腸鏡檢查不可怕,醫生親解S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