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波跨界造車熱冷卻 猛獅科技被申請破產重整

經濟觀察報 記者 高飛昌 隨着一則破產重整申請的公佈,猛獅新能源科技(河南)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猛獅科技”)成爲又一家最終被造車“拖垮”的上市公司。5月10日,*ST猛獅(002684)發佈公告表示,公司已被債權人廣州煥森投資有限公司(簡稱“廣州煥森”)向深圳中院申請破產重整。這是猛獅科技在面臨業績虧損、重大資產重組尚未有明確進展的情況下,迎來的又一個重大考驗

猛獅科技發佈的財報數據顯示,公司2020年實現淨利潤-18.14億元,今年第一季度實現淨利潤-2.22億元。同時,由於“最近三個會計年度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前後淨利潤孰低者均爲負值,且最近一年審計報告顯示公司持續經營能力存在不確定性”,根據《深圳證券交易所股票交易規則》相關規定,猛獅科技被實施“其他風險警示”處理。

公開資料顯示,猛獅科技是2001年由汕頭市滬美電池發起設立的股份制企業,有30餘年的蓄電池製造經歷。公司正式成立於2011年11月,並在2012年6月上市,法定代表人陳樂伍。在過去數年間猛獅科技曾進行了大幅度的業務擴張,業務範圍從電池拓展到新能源電力工程業務,再到新能源應用,其中最高光的時刻當屬在2017年進軍整車製造業務。但一番折騰之後,猛獅科技陷入了困局,從2017年開始連續四年業績都未有明顯好轉。

值得一提的是,當前跨界造車仍是一個巨大的產業風口,今年來已經有多家科技公司入局。而猛獅科技則是上一波跨界造車熱的參與者,也是從新能源產業鏈上游切入下游整車的上市公司之一。與此情形類似的上市公司還有多氟多、京威股份、新海宜等。從這幾家公司造車的結局來看,沒有一家獲得成功。

資不抵債走向破產

猛獅科技連續幾年陷入低迷的業績狀況是其被申請破產重整的主因。根據猛獅科技最近五年財務報表,2016年-2020年其營業收入分別爲20.33億元、39.05億元、11億元、13.23億元和10.93億元;淨利潤分別爲9397.69萬元、-1.38億元、-27.77億元、1.52億元和-18.14億元。由此可見,2016年是其一個業績高點,但自此以後營業收入和淨利潤持續低迷不振。

而直接導火索則來自一筆價值3.23億元的擔保責任。根據猛獅科技5月10日發佈的公告,在2018年3月28日,猛獅科技旗下全資子公司湖北猛獅光電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湖北猛獅光電”)與深圳市利凱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稱“深圳利凱”)簽訂《應收賬款轉讓合同》,約定深圳利凱受讓湖北猛獅光電享有的應收賬款共計32,879.44萬元,並支付了湖北猛獅光電轉讓對價32,320.00萬元。而後猛獅科技就上述應收賬款轉讓合同項下的全部債務向深圳利凱作連帶責任保證。2018年6月21日,廣州煥森受讓深圳利凱所持有的上述債權,公司對深圳利凱的擔保責任同步轉移。

2021年4月29日,債權人廣州煥森以猛獅科技無法履行擔保責任償付債券爲由,向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提交了《公司重整(預重整)申請書》,申請法院對公司進行預重整,深圳中院已接受材料,案號爲(2021)粵03破申301號。

“如果公司順利實施重整並執行完畢重整計劃,將有利於優化公司資產負債結構,提升公司的持續經營及盈利能力。若重整失敗,公司將存在被宣告破產的風險。如果公司被宣告破產,根據《深圳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第14.4.17條第(六)項的規定,公司股票將面臨被終止上市的風險。”猛獅科技在公告中提到。

值得一提的是,在猛獅科技被申請預重整之前,其子公司已發生破產重整的先例。2019年11月,猛獅科技全資子公司湖北猛獅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湖北猛獅”)未能按期償還全部借款3,000萬元,湖北宜城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湖北農商行”)以湖北猛獅不能償還到期債務、明顯缺乏清償能力爲由,向湖北省宜城市人民法院提出對湖北猛獅進行破產清算。

實際上,爲了提振業績和擺脫資金困局,近兩年多以來猛獅科技已經在籌劃重大資產重組事項。猛獅科技擬向中建材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建材浚鑫科技有限公司及其關聯方發行股份購買其擁有的從事綠色能源科技產品的應用研究與生產以及光伏發電站等相關業務公司的股權及與之相關的全部權益。

但由於現在被申請預重整,猛獅科技是否還能繼續進行重大資產重組也面臨着不確定性。“考慮到公司最近一年未經審計的淨資產爲負值,目前推進本次交易可能會遇到困難,各方一致同意,待公司淨資產爲正值,將繼續推進本次重大資產重組事項。”猛獅科技稱。

令人不解的是,在公佈被申請破產重整的消息後,*ST猛獅(002684)的交易價格在5月10日 -12日連續三個交易日收盤價格漲幅偏離值累計超過12%。對此猛獅發公告表示,沒有發現任何未披露重大事項。

激進擴張造車夢碎

然而,是什麼原因導致猛獅科技陷入負債累累的發展困局?如果回過頭看,猛獅科技在上市最初幾年裡的表現與近五六年的情景完全不同。早在2012年上市第一年,猛獅科技就靠着穩定的鉛蓄電池業務,實現了市值11億元。後來的五年內,猛獅科技通過連續不斷的業務擴張,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期。

在2012年時,猛獅科技旗下還只有兩家子公司,而到了2016年,其業務已經從單一的鉛蓄電池擴展到了涵蓋高端電池製造、新能源車輛和清潔電力三大業務板塊,旗下的子公司數量也發展到了60家左右,而公司市值也擴張了10倍到達百億元。

在衆多的業務擴張當中,猛獅科技走出的最大膽的一步,是進軍汽車整車製造。早從2014年起,猛獅科技就已組建研發團隊,開發小型電動汽車動力電池管理系統,並在2015年亮相了第一款車“戴樂起步者”,而後在2016年量產。這是一款最高時速70公里/小時的微型電動車,也是猛獅科技進入整車製造的一個試水之作。

與此同時,猛獅科技還與東風裕隆合作生產電動車,雙方合作打造的新能源車型裕路EV2(參數丨圖片)於2016年10月在杭州的東風裕隆生產基地下線。而後猛獅科技進一步加大造車力度,於2016年以6000萬元收購台州臺鷹電動汽車80%的股權,作爲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中的整車製造生產基地。到了2017年上海車展期間,猛獅科技亮相了旗下首款正向開發A級電動車“戴樂開拓者”。

2017年成爲猛獅科技公司發展史上最爲高光的一年,當年其不僅營業收入達到歷史最高,也宣佈正式全面進入造車時代。2017年9月,猛獅科技曾投資1億元設立專門的新能源子公司來開展整車業務。根據猛獅科技的計劃,其將打造覆蓋動力電池、儲能、清潔電力服務、新能源整車製造、新能源出行的閉環式新能源車產業結構。

但事與願違,由於前期激進的擴張未能收到預期結果,從2017年過後,猛獅科技進入了戰略收縮期。前期擴張給猛獅科技的發展帶去了巨大的壓力,其2017年當年就虧損1.38億元,2018年虧損更是高達27.77億元。猛獅科技的整車業務更是沒在市場上形成氣候,甚至產品沒有正式銷售就停止了。而後從2018年籌劃重大資產重組,以解決發展困難。

截止目前,*ST猛獅公開的業務中已不包含新能源整車,而主要是智慧出行行業、清潔電力、鉛蓄電池行業、儲能、其他行業,2020年這些業務佔營收比例分別爲:46.6%、22.43%、19.15%、3.28%、1.07%。

那些被造車“拖垮”的公司

猛獅科技參與造車在當時行業看來有多方面的因素,一是國內造車熱從2014年左右開始興起,一大批新造車企業投入其中,包括蔚來、威馬小鵬等企業,造車在當時是一個全新的產業風口。二是,猛獅科技從電池進入整車製造在行業中也存在先例,比如比亞迪所走的路線。當時與猛獅科技抱有相似想法的上市公司還有不少,如多氟多、京威股份、新海宜。這些公司的共同點是,本身從事新能源產業鏈的上下游某個環節,但想進一步涉足整車製造。

多氟多是一家化工、鋰電池原材料供應商,爲新能源整車企業做配套供應商,而從2015年開始,其斥資1.6億元收購紅星汽車72.5%的股權獲得生產資質進軍汽車製造。此後幾年內,紅星汽車推出了紅星閃閃X2等車型,並建立起10萬臺產能的基地。據相關統計,在造車方面多氟多前後投資高達百億,但至今紅星汽車在市場上知名度甚低,造車計劃基本停滯。

而京威股份作爲一家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從2015年開始連續四年時間中通過高達數百億的“買買買”,進入整車製造領域。京威股份收購的公司包括長春新能源、深圳五洲龍、江蘇卡威、寧波動力電池、秦皇島整車製造等等,其意圖打造一個新能源全產業鏈型公司。但從2018年開始,由於公司資金鍊緊張,京威股份又不斷拋售已收購的公司,直到2020年正式宣告終止所有新能源整車項目開發。

新海宜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此前的主業是通信電子設備製造,而從2016年7月起,新海宜從湖南泰達手中接手了山西通家汽車公司38.07%的股權,業務擴展到新能源整車製造領域。但此後由於陝西通家一直未能兌現業績承諾,給新海宜帶來巨大的壓力,新海宜多次試圖轉讓陝西通家的股權均未果,受此拖累新海宜近幾年業績連續虧損。

除了上述幾家上市公司,還有很多非上市公司在當時投入造車,共同促成了國內第一波造車熱潮。但從上市公司跨界造車來看,至今無一成功,多氟多、京威股份通過出清整車業務逐漸重回正軌,但新海宜、猛獅科技則不同程度受到了新能源業務的拖累,至今也沒能緩解過來。

行業分析認爲,新造車企業要真正獲得成功,除了解決品牌知名度、產品定位等問題,行業外部環境也非常關鍵。與猛獅科技同時期的新造車企業,需先後經過資質審批、生產基地、融資支持等多個環節的考驗。從2018年開始,隨着金融去槓桿,外部融資環境收緊,不少新造車企業都曾陷入了發展困境。蔚來、小鵬、理想等公司,直到2020年因融資環境好轉,美股估值大增才逐漸走上正軌。

眼下,新一輪的造車熱又在轟轟烈烈開展,這一輪造車中主要是以科技公司進入爲主,且以中高端品牌的形象出現,今年來已經先後有百度、滴滴、小米、360等多家科技公司宣佈造車。而這一次的造車熱潮能持續多久,還需要時間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