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肇中團隊發現組成宇宙暗物質 太空謎團有解
▲國際太空站大型阿爾法反物質太空磁譜儀。(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臺灣出身的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丁肇中,向國際發表最新研究,宣佈透過國際太空站上的大型磁譜儀發現大量正電子,這些正電子可能來自過去始終無法被證明存在的宇宙「暗物質」,一舉解開宇宙重大謎團。
臺灣中研院院士、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丁肇中,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宣佈太空謎團有了重大突破,丁肇中表示,「非常困難的研究,但取得了初步成功。」他說,科學家把希望放在阿爾法反物質太空磁譜儀(Alpha Magnetic Spectrometer, AMS)上,因爲它的正確性「是其他實驗無法匹敵的」。
▼天文學家曾在近太陽系1萬3000光年內訪暗物質。(圖/中研院天文網)
以丁肇中爲首的16國國際研究團隊,從國際太空站(ISS)上的大型磁譜儀發現了宇宙暗物質存在的證據。何謂暗物質?它被視爲組成四分之一宇宙的重要物質,以近球體狀的暗物質暈環繞星系,是維持星系結合的媒介,卻始終無法被證明存在。NHK主播指出,「我們身邊可能就充斥着大量暗物質,但它無法被捕捉,無法被觀測。」
這種情況可能隨着「阿爾法反物質太空磁譜儀」蒐集的資料出爐而改變。由16國團隊耗資25億美元建造的阿爾法反物質太空磁譜儀,是至今送往太空敏感度最高的粒子物理光譜儀。這套巨大儀器在2011年由「奮進號」(Endeavour)太空梭載往國際太空站。(右圖:基於猜測而繪製出的黑暗物質3D影像。取自網路)
太空中瀰漫的帶電高能粒子「宇宙射線」,會與地球的大氣相互作用,在宇宙射線與大氣相互作用之前,阿爾法反物質太空磁譜儀先加以研究,從中尋找暗物質的線索。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說,阿爾法反物質太空磁譜儀目前研究的250億次宇宙射線事件,「有前所未見的680萬次辨識出電子,以及它們的反物質對應物正電子」。這些正電子也有可能來自脈衝星,也就是會發出電磁輻射的中子星。
丁肇中研究團隊所觀測到的正電子,研判就是暗物質互相碰撞所產生,成爲暗物質存在的有力證據,丁肇中說,未來幾個月團隊所做的更多實驗,應該會證實這些正電子是否是暗物質的線索。這項發現不僅解答了太空謎團,也爲日後重大物理學研究鋪路,華人諾貝爾得主丁肇中更成爲國際媒體聚焦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