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不夠努力嗎

◎宋燕(作家)

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這首《江南逢李龜年》是上中學時學過的詩句,如今依然能背出它的人想必很多。粗讀上去,這首詩描寫了在異地他鄉碰到老朋友的喜悅。其實,這首詩裡包含的東西,遠比這麼一句話要多多了,它的背後,是一場巨大的離亂和一個終生無機會得志的人的虛榮。

李龜年是唐玄宗初年的著名歌手,皇家教坊的首席男高音,非常受玄宗賞識,也因此與達官貴人們交往密切,常在貴族豪門歌唱。杜甫在岐王——玄宗的哥哥,曾協助玄宗奪權,位置尊貴——宅裡見到他時,正是大唐最盛的盛世,開元天寶年間。杜甫後來在一首《憶昔》中這樣回憶那個時代: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可惜盛世戛然而止,天寶十四載,安祿山發起叛亂,玄宗、太子臨陣出逃,天下大亂,人民離散,大唐王朝瞬間從盛世跌入地獄,並從此進入了長時間的衰退期,史稱安史之亂。李龜年、杜甫等許多名人、文人都流落天涯,李龜年在江南賣唱爲生,而教坊的其他名樂師、歌女,則有的死去,有的墮入風塵。

岐王宅、崔九堂,都是當年全盛時尊貴的文人墨客被邀請聚會的頂級場所,杜甫的這番回憶不僅在懷念那個逝去的盛世,也是在懷念自己曾經的榮耀。然而,那樣的盛世,杜甫其實也只趕上了一個“尾巴”,他拼盡心力,也沒能擠進那些榮耀的人羣中。

杜甫生於唐睿宗太極元年(712年),20多歲時,到長安參加科舉考試,結果落第。那時候文人提升自己地位只有兩個方式:科舉,或者干謁,安史之亂前後才又有了第三個途徑:入幕府。

杜甫落第之後,在洛陽和長安輾轉多年,一直考試,一直遊走在權貴之門求人引薦,寫過多首求賞識、讚美對方的詩,一直晃盪了十幾年,都一無所獲。沒有收入來源又沒有進身之階的杜甫窮困潦倒,靠着認識他祖父的一些人的接濟,才得以有口飯吃。天寶七載,不甘心的杜甫給新上任的尚書左丞韋濟寄了一首詩,訴說了自己的困境,在詩中,他自得於才華:“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又感慨於自己的不被賞識:“騎驢十三載,旅食京華春。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他感謝韋濟對自己的提攜:“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於百僚上,猥誦佳句新。”但悲傷於自己依然沒有得到機會:“常擬報一飯,況懷辭大臣。白鷗沒浩蕩,萬里誰能馴?”

詩中他寫出了對自己才華的自負,也寫出了自己終日跟在達官貴人後面討生活的悲憤,寫出了在與名人唱和背後他真實的生活狀態,讀之令人心酸。然而韋濟讀後,對他還是無能爲力。

天寶九載,年近40歲而依然不名一文的杜甫決定鋌而走險。這年,玄宗下詔稱將赴太清宮祭祀老子和天地。對這樣求仙、求長生的行爲,以杜甫一貫憂國憂民的態度,是不會贊同的,然而此時,他卻獻上了《三大禮賦》,爲玄宗歌功頌德。三篇賦文辭優美,才氣超卓,因着題材而被玄宗看到,因着才華而得到了賞識,在集賢院等待了一段時間之後,他終於得到了一個官職——右衛帥府胄曹參軍,負責太子府器械保管,約等於孫悟空的弼馬溫。即便是這樣的官位,他也沒機會坐穩,很快,安史之亂就來了,他再次顛沛流離。

杜甫的才華已得到歷史的認證,那麼他爲什麼在活着時得不到他期待的承認呢?他活得如此失魂落魄,如此尊嚴掃地,是他不夠努力嗎?

杜甫有幸,曾生活在開元天寶兩個時期的開天盛世,杜甫也不幸,活在這個時代。經歷了經濟發展人民幸福的創業階段後,玄宗在他的晚年,也就是從杜甫進京趕考這年(開元二十三年)開始,已經倦於政事,他覺得自己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配得上更爲所欲爲的生活。他一邊放手讓對他言聽計從能替他想到心坎裡的宰相李林甫掌握大權幫他安排一切事,一邊抓住權柄不讓太子和任何他認爲不夠聽話的人染指。就是在這個時代,張九齡被罷相,太子因爲被人說聚衆妄議而被廢又被賜死;就是在這個時代,文人的進階之路被中斷,李林甫科舉不取一士並稱“有才華的人都已經被陛下掃蕩完了”(野無遺賢)。杜甫的命運,已經被註定,他干謁也好,不幹謁也好;他有情商也好,無情商也好,都不可能得到重用了。

然而杜甫並不知道這些,他只能在顛沛流離之中不斷消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