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TW/兩岸關係回不去了
文/鄭文翔 圖/多維TW提供
在817萬餘票的餘威中,蔡英文於5月20日正式展開第二任的總統任期。在蔡英文就職演說中外界極爲關注的兩岸關係部分,除了再次重申1月11日勝選之夜所提之「和平、對等、民主、對話」八字箴言外,也強調絕不接受「一國兩制」、矮化臺灣與任何破壞現狀的做法,同時她也再度表示,未來在處理兩岸事務問題上,仍會依循《中華民國憲法》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目標是維持臺海和平穩定。
然而,細究其講話內容,除了字數與2016年相比明顯減少外,今次演說的整體立場相對強硬;再加上2016年演說中未提國防、兩岸的部分還獨立出來談,這次卻將兩岸放進「國家安全」領域,且先談國防、軍備發展再談兩岸。更令外界關注的是,蔡英文稱將於立法院組織「修憲委員會」,雖其重點是在臺灣的內政與政府體制改革,但難保不會有擦槍走火之舉發生,一旦再發生諸如民進黨立委蔡易餘提案刪除《憲法》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中「國家統一前」字句的插曲,後果難以設想。由演說內容與事後北京的反應觀之,未來四年的兩岸關係,恐仍將會是在惴惴不安的氛圍中度過。
四年過去 蔡英文有何不同?
回顧蔡英文2016年就職演說對兩岸關係的着墨,當時的原文是這麼說的:「兩岸之間的對話與溝通,我們也將努力維持現有的機制。1992年兩岸兩會秉持相互諒解、求同存異的政治思維,進行溝通協商,達成若干的共同認知與諒解,我尊重這個歷史事實」。
「1992年之後,20多年來雙方交流、協商所累積形成的現狀與成果,兩岸都應該共同珍惜與維護,並在這個既有的事實與政治基礎上,持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新政府會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及其他相關法律,處理兩岸事務。兩岸的兩個執政黨應該要放下歷史包袱,展開良性對話,造福兩岸人民」。
那時,最受兩岸各界熱議的,是蔡英文總結出幾個兩岸關係的關鍵元素。首先,她打破過往民進黨的自我設限,說出「1992年兩岸兩會會談的歷史事實與求同存異的共同認知,這是歷史事實」;再者,她強調「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同時也提到兩岸多年來的協商和交流互動成果;最後,不免俗地論及臺灣的民主原則及普遍民意。
然而,與2016年的論述相比,今年的就職演說中,蔡英文透露出幾點不一樣的玄機。其一,上回演說,蔡英文通篇未提「國家安全」;此次不但新增「國家安全」一篇,還將「兩岸和平」放在該篇之內,並置於「國防改革」與「參與國際」之後,引起外界高度關注。
事實上,自2019年初習近平在《告臺灣同胞書》40週年紀念會上提出「習五點」後,蔡英文就撿到一把大槍,藉此挽回低迷的個人聲勢,加以稍晚開展的香港「反修例」運動又提供了充足子彈,使蔡英文狂打「反中反共牌」,不但擊潰黨內初選對手賴清德、更在總統大選大獲全勝。
過程中,蔡英文以修訂「國安五法」與立法院通過《反滲透法》作爲重要配套,嚴加管制兩岸各式互動,依其需要進行任意解釋,還向在大陸相關組織任職的臺灣人開罰,期收殺雞儆猴之效。今年勝選後,再於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專訪時表示「臺灣不畏戰、大陸侵犯臺灣代價將很巨大」。如今,兩岸關係與國防相提並論,雖說「備戰不等於求戰」,但箇中含義不言可喻。
再者,蔡英文不提「九二會談的歷史事實」。其實,若以綠營的立場來看,2016年時蔡英文提到「九二的歷史事實」,就已是善意滿滿,不但創造了話題,也在兩岸掀起衆多討論,甚至在當年第一時間,許多臺灣兩岸研究與大陸涉臺學者都認爲該論述可爲民、共治理下的兩岸打開大門。
不過,後續發展從現在來看已很明白,北京的底線就是「九二共識」,再多的拐彎抹角,只要這四個字沒有出現,「抱歉,回家準備好再來」。而民進黨的答卷,也一直遲交至今。亦即,民共由於長期以來沒有互信,以至於2016年時蔡英文雖已自認善意滿滿,但仍無法滿足北京。有了上次「自討沒趣」的經驗,今年蔡英文乾脆連提都不提,陸委會主委陳明通亦稱「歷史已翻頁,九二共識不必再談」,但如此一來,又怎能期待兩岸關係有所改善?
再來談到現狀,按蔡英文的說法,兩岸究竟是屬於九二事實底下的現狀?或是憲法說的一國兩區現狀?甚至是一邊一國的現狀?還是同屬一國的現狀?2016年時,她雖強調要維持現狀,但沒說現狀是什麼,反而直接點名不接受兩岸在馬英九時代都能接受的「九二共識現狀」。如今,蔡英文指「臺灣不接受破壞現狀」的說法,究竟是劍指北京?美國?還是臺灣自己?歸根究柢,蔡英文在2016年的就職演說,就已打破了「現狀」,更遑論現在。
一度缺少「和平」的兩會報告
緊接在蔡英文「5•20」談話後,因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延宕多時的大陸兩會(「政治協商會議」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終於在5月21日及5月22日展開。然而,連續兩天的重頭戲,包括大陸政協主席汪洋在政協開幕式上的講話、以及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人大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文稿內容中的兩岸部分不僅較過去精簡,且自2009年以來常見的「九二共識」、「一國兩制」、「『和平』統一」一度未出現,霎時引發兩岸之間的各種解讀。
雖然後來人大表決通過的政府報告中,在對臺部分補充了「堅持一箇中國原則,在九二共識基礎上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內容,但這一變動過程顯然說明在對岸高層內部,存在對臺更爲強硬的觀點。
臺灣內部對於「九二共識」與「和平」的消失,主要有兩種看法。其一,認爲民進黨政府治理下的兩岸關係已完全走到絕路,纔會換來北京的如此反應,「和平」二字消失,是否就代表着「武統」已被正式考慮?不提「九二共識」,是否代表兩岸已完全無溝通的機會?
不過,另一種看法就比較阿Q,特別是呼應到陳明通的歷史翻頁說,有綠營學者認爲,大陸不刻意提爭議性高的「九二共識」、「一國兩制」,反倒創造了模糊空間、甚至跟上了臺灣的「翻頁」速度,對維持臺海目前的和平穩定也是不錯的做法。
然而,大陸涉臺學者與官媒可就不是這麼看。即便過去常說的今年沒說,但北京對臺的「大政方針」仍沒有改變,相關學者的評論多認爲由於民進黨政府不認「九二共識」,意味着馬英九時期以「九二共識」爲基礎的兩岸溝通,難以成爲當前兩岸工作的重點。因此,不提「九二共識」其實更體現出大陸對臺的「實事求是」;簡言之,不說不意謂拋棄,而是北京跟民進黨「沒什麼好說的」。
其實,「政府工作報告」這麼重要的文件,從來都是字字珠璣、經過雕琢再雕琢,每個字的擺放都是經過不斷推敲與研討,再經最高決策層集體研究,最後才拍板定案,代表大陸決策層對形勢的判斷,以及日後的政策方向。因此,人大的「政府工作報告」絕無可能是「跟着蔡英文翻頁」,而必定是反映這段時間以來兩岸的各項互動發展過程,進而正式產出。
其實,雖然李、汪二人在正式的兩次報告中都沒提到「九二共識」或「和平」統一,但汪洋旋即在參加民革(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臺盟(臺灣民主自治同盟)、臺聯界委員聯組會的發言時再度強調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基本方針,堅持體現「一箇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堅決反對和遏制任何形式的「臺獨」分裂活動。連大陸外長王毅也罕見地在記者會中提及臺灣問題並述及「九二共識」。這些跡象都顯示出北京不是捨棄「九二共識」或「一國兩制」,而是隻講給「同道中人」聽,甚至於也是在向臺灣的國民黨等非綠陣營喊話。
事實上,過去中共本來也不講「九二共識」,遲至2009年才首次出現在其政府報告中,那是因當時的兩岸存在互信基礎。如今既然基礎沒了,自然也就不需要再多講。不過,北京不提「九二」就代表不要「九二」嗎?臺灣更應該認知的是,「九二共識」對北京來說是外衣,核心則是「一中」。當汪洋、李克強在正式報告中不提「九二」,就是對臺不再有模糊空間,未來可能更只強調「一中」,那麼臺灣受擠壓的程度便會更大。
中美博弈纔是重中之重
更重要的是,民進黨政府在過去四年中,因無法在兩岸關係上有所進展,加上選舉的需要,進而一味倒向美國;川普(Donald Trump)政府也由於與大陸在經濟、貿易上的齟齬日深,因而更願意在這時候拉攏臺灣,企圖「以臺製中」、從中獲利。
然而,蔡英文與民進黨政府對於美國這種奉行現實主義、「國家利益」至上的霸權國家,非但沒有警惕,反而越陷越深。縱使蔡英文曾與川普通上電話,美國還陸續通過《臺灣旅行法》、《臺北法案》、各年度的《國防授權法》等「友臺法案」,但看得到吃不到,臺灣迄今終究沒有得到任何「實質效益」。
就拿新冠肺炎疫情底下臺灣的國際參與問題來看,美國上至國務卿蓬佩奧(Michael Pompeo)、下至各參衆議員,絕大多數都發聲明支持臺灣加入世衛組織(WHO),其他包括日本、英、法、德、加拿大、紐西蘭、澳洲等民主自由國家也都表態支持臺灣,但結果是什麼?結果是臺灣又一次敗興而歸。
以美國爲首的西方國家,即使在意識形態與情感上較爲認同臺灣,但國家的生存就跟個人一樣,「過得下去纔是王道」,假如新冠疫情獲得控制,各國接着都要面臨到如何復甦經濟的問題,這時仍得仰賴中國大陸這個超大市場,因此更難在此時「違逆」北京,避免被「秋後算帳」。
更耐人尋味的是,雖然美國挺臺的聲音一直都很大,但幾乎只限於「分貝數」,世界衛生大會(WHA)中提案邀請臺灣加入的永遠只有臺灣的邦交國,美國總會以各式各樣的理由搪塞,如同立法院長游錫堃曾疾呼「臺美建交」,美國只透過美國在臺協會(AIT)發言人孟雨荷(Amanda Mansour)迴應稱「臺美建交恐威脅穩定」,誰知美國的婉轉一語仍打不醒臺灣這個「夢中人」。
另一方面,北京看待臺灣與兩岸關係,從來就不會只在兩岸架構裡看,更主要是從中美架構來看。所以,最關鍵的是隨着近期中美矛盾不斷激化,更已有苗頭顯示雙方或已開始進入新冷戰狀態,這對中美兩方、甚至臺灣來說,纔是影響最大的。而當臺灣此時還在賣力扮演美國抗衡中國大陸的馬前卒,對北京來說,更是難以容忍。
因此,當蓬佩奧特地推文、甚至在美國國務院發表聲明祝賀蔡英文新任期的開展並讚揚臺美夥伴關係,北京立刻透過外交部、國防部與國臺辦「三辦」直接對美喊話,指出部分美國官員和政客嚴重違反「一箇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規定,「嚴重干涉中國內政」,並稱美國意在分裂臺灣與中國大陸,由此更可看出大陸將兩岸關係放在中美博弈的大架構下看待,臺灣在其中更難有什麼置喙的空間。
兩岸未來恐仍如履薄冰
如今,蔡英文開口閉口就是「和平、對等、民主、對話」,並宣稱要和美、日以及歐洲國家打造「命運共同體」,卻沒看到若想靠這兩帖藥方,是完全解決不了兩岸問題的。一來北京根本不想理會美國或臺灣怎麼做,例如政協及人大報告完全沒有迴應臺灣,就算後續談了也談得不多。對北京而言,「該怎麼做就怎麼做」,掌握完全的主導權。
在中美抗衡之下,蔡英文提出的藥方是擁抱美國刺激北京,卻沒注意到從中共十九大以來,包含2018年提出的「惠臺31條」、去年提出的「習五點」,北京都是按自己的腳步和節奏前進。而在國際上,「實力仍是一切」,當衆人以爲各國會因新冠疫情圍毆中國大陸,但在WHA上,習近平甚至還擔任開場嘉賓。若蔡政府繼續過去的路線,甚至更加強硬,未來臺海風險必然持續升高。
說到底,蔡英文的520談話無法讓兩岸回到交往道路上,因爲經過前四年的表現,蔡英文已不再是個有信用的政治家,對內在司改、勞權、社會安全網等議題上遲未有所表現甚至忽略;對兩岸即便稱要維護和平穩定,卻又挑起反中抗中情緒、「說一套做一套」。
其實,在民主國家中,爲了選舉,大家都理解需要部分的「造假」或開「空頭支票」,但諸如大肆宣傳臺灣可「以疫進世衛」等欺騙臺灣民衆的說法,實在不該「鼓勵」。可預見的是,中共將會繼續讓自己的主張一步步落實,就好像它可以繼續在世衛發揮重大影響力,還可繼續推動復工復產,繼續與美國較量,繼續提供開發中國家援助,繼續研發疫苗,繼續擴大自己的綜合實力,以及繼續孤立臺灣和收縮對臺的包圍圈。
假若蔡英文政府認爲逞口舌之快、繼續一面倒向美國,對自己灌迷湯,甚或繼續激化兩岸的氣氛,繼續利用年輕人的「熱情」,以爲這樣就能繼續執政、所有問題都能迎刃而解,那或許只能是黃粱一夢。
大陸兩會期間,令全球矚目的,不是罕見地未訂出經濟發展年度指標,而是聚焦在「港版國安法」。北京的動作足以讓外界瞭解,一旦中共開始認真應對問題,絕對有能力讓局勢頃刻發生變化。北京纔不管外部勢力如何解讀、如何反對,又香港社會有什麼不滿,「決定要做了,就是要做」。這不是單靠運氣或嘴上功夫,而是要靠實力與底氣。
既然政治是權力的遊戲,有無權力就是關鍵,用得好或不好是一回事,關鍵還是在是否具備權力。不管如何裝模作樣或巧言令色,都無法因此得到權力。美國在臺灣加入世衛的表現,若還沒能提醒蔡英文政府,只不過是再一次確認了「裝睡的人叫不醒」,民進黨的目的只是執政而不是爲民打拚;而兩岸關係,也許就只能繼續如履薄冰、如臨深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