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連跌三年,該如何理解?

文/子木

最近樓市有兩個言論火熱到“刷屏”,很多讀者讓我講講。

一位是萬科董事長鬱亮說:

經過三年時間,房價已回落至相對合理水平,現在市場新房供給不足,新房性價比突出。

另一位是經濟學家高善文說:

央行不擴表,地產行業就團滅。

那麼這些話到底是對是錯,這些話的背後到底藏着什麼玄妙,真相又是什麼,我講講自己的看法。

1、

鬱亮說,三年時間,房價已回落至相對合理水平,現在市場新房供給不足,新房性價比突出。

言外之意就是,房子能買了,現在正是抄底的好時候。

這幾句話,半真半假。

從2019年計算,到現在爲止,全國房價的確已經普跌了30%了,有些地方甚至達到了40%多的腰斬。

有些城市很多人說房價根本就沒跌,這些沒跌的城市基本都是小地方,因爲信息不透明,交易量比較低,所以大多數人對房價漲跌,沒有概念。

我認爲現在的中國房價已經實現了“硬着陸”,注意,不是“軟着陸”而是“硬着陸”,開發商死了一大批,斷供法拍房的數量也是歷史最高。

B和C都跌崩了,不是“硬着陸”是什麼?

而且北上廣深的房價基本已經回落到4-5字頭,2-3萬也在郊區能買得到,武漢、成都、南京、蘇州等地方,1萬多也能搞到剛需房,杭州和廈門貴一些。

所以你說中國房價貴嗎?不能說貴,一定是跌回到了基本面。

但問題來了,房價迴歸合理位,就意味着能抄底嗎,未必。

因爲房價在下跌的同時,收入也在下跌,跟2019年相比,有機構統計,居民收入平均縮水了40%左右。

房子跌30%,收入縮40%,誰都能算明白這筆賬。不是房子不想買,而是富人沒預期,打工族六個錢包是空的,而且每個城市的收入房價比都不一樣,這纔是真相。

其次新房供應方面,鬱亮說供應短缺,其實是在表達,這兩年開發商都不願意拿地,地賣不出去,接下來自然新開工的樓盤就少了。

以此推斷新房稀缺,更搶手了。但問題是,新開工少,但並不代表已開工的少啊。今年新房存量供應已經漲上天了。

7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積達到了73926萬平方米,其中住宅待售面積增長了22.5%。庫存已經達到歷史巔峰了,按照目前賣房速度,5年都夠嗆,房子是夠的。

其實鬱亮說這些話,也能理解,因爲上半年萬科身陷債務風波,靠變賣資產和深圳砸錢才勉強活了下來,接下來想擺脫危機走上正軌,還得靠賣房。

但如果硬說,房價跌回合理水平、庫存小,玩文字遊戲,賺認知差,就不對了。

萬科難,買房人更難。前幾天,傳出存量房貸利率要下調的消息,全網都沸騰了。

爲什麼呼聲這麼高,因爲人們月供壓力比較大,這時候都在想辦法先降壓,保證安全。

總之,經濟起不來,收入水平跟不上,最先考慮的永遠是生存。房價如果真跌回到人們買得起的地步,即使萬科不說,大家也會去買的。

認清現實才有助於尋找更好的出路。

2、

高善文說,央行不擴表,地產行業就團滅。

按照宏觀經濟調控邏輯來說,此話不假。

擴表就是放水,但這種放水不是直接印鈔,而是通過買國債的形式,擴大整體的貨幣供應。

2015年的貨幣化棚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視爲一種擴錶行爲。它可以跳過中間環節,由政府直接向市場注水,發錢到企業和個人。

爲啥說央行不擴表,地產行業就團滅呢?

是因爲現在地產行業,還是融不到錢。因爲即使國家再號召,銀行都不願意把錢貸給開發商,因爲大家對樓市的預期普遍較差,萬一出去的錢要不回來怎麼辦?

銀行是思考最簡單的機構,有錢賺就搞,沒錢賺就跑。根本不會顧及大局和未來發展。

所以開發商想跟銀行借錢,老大難了,地方又不願意給開發商背書,因爲下面還有更缺錢的城投和本地開發商。

所以前段時間廣州還專門發佈通知說,禁止開發商躺平。

也挺有意思的,錢貸不出來,房子賣不出去,一降價賣房,老業主就上門維權,不躺平還有其他方法嗎?

所以擴表很重要,能由上面直接撥款救濟地產行業,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不止地產行業,各行各業都需要擴表注水。

而且擴表還有一個好處是可以野蠻製造通脹週期。

現在普通家庭負債高,靠正常經濟運行邏輯,月供就夠壓垮人了,但如果強行製造通脹,那麼債務長期來看是稀釋的。

比如現在月供是1萬元,等到十年以後,只要通脹起來,那時候還1萬就跟現在還2千一樣簡單。

跟西方一樣,野蠻製造通脹會拉大貧富差距,但通脹型社會,底層老百姓的下限也會很高,起碼小康。

但如果是通縮型社會,底層老百姓,是沒有下限的,地板下面地殼,地殼下面是十八層地獄。

3、

說一千道一萬,房價的根本是經濟。

只有經濟好了,纔有預期和購買力推動樓市運行。而靠樓市提前透支購買力,驅動經濟那一套,已經行不通了。

之前很多人說,房地產就是夜壺,着急了拿來用一用。但現在,夜壺已經破了,尿多少漏多少。

很多人說我悲觀了許多,其實也沒有,這段時間我把中外講經濟學週期的書基本都過了一遍。

其實站在歷史長河裡,今天這一切不算什麼,都是週期的一個小片段。

而且週期回落,在某種意義上,並非壞事。因爲任何一個東西,只要一直漲,肯定會有爆破的一天,嚴重就是經濟危機。

參考93年日本之後,多少人因爲破產而跳樓,還有人精神失常,橋洞下餓死的人也不在少數。

所以某種意義上,我們還好一些。起碼勤快些不至於吃穿犯愁。

大家痛感比較強,是因爲我們之前一直都是高速發展型社會,經濟增速突然跌下來了,不太適應,由奢入儉難。

以上我都是對市場大多數人講的普適邏輯。下面我再對少部分人講一些心裡話。

雖然市場預期普遍差,但一定不要被大衆情緒裹挾,永遠要在船上,而不是岸上,其次要想走得遠,要學會逆流,而非順流。

拿身邊的朋友舉例,有些人房價漲了以後纔去買房,房價跌完了以後纔去賣房,而且房價一跌就一蹶不振,或者逃到岸上,對樓市不理不睬,再不關心。等到身邊的人進去賺到錢了,又眼巴巴重新上船,但往往已經晚了。

接下來我們會跟着全球擴表,把通脹打起來,第四季度會非常誇張,因爲要完成年度5%的目標,至少要付出三倍以上的政策紅利。

而最近《促高質量消費二十條》提出,恢復教育和遊戲等等行業的消費邏輯,其實也是對之前措施的態度上的重要糾偏。這比超發貨幣和擴表都有用。

退一萬步講,即使全國經濟不行,但一些重要的城市經濟和行業,純靠超發貨幣和外循環也能硬撐起來。

比如現在很多行業都不賺錢,但是旅遊、外貿出海,和一些小衆行業卻很賺錢。

他們只會偷偷摸摸悶聲發大財,更不公開說自己的商業秘密。因爲現在的中國社會已經成了“黑森林法則”,只要有一小撮人賺錢被發現,就會有大量人涌進去內卷,最後搞得誰都賺不上錢。

但機會在嗎?永遠在。只不過要尋找確定性。

比如去年我讓大家買黃金,很多人跟着買了,今年讓大家買儲蓄險,也有人跟着買了。

利率會一路奔向0%就是確定性。今天儲蓄險利率普調至2.5%了,現在想買3%市場也不賣了,因爲機會已經失去了,趨勢已經結束了。

接下來房子還能賺錢嗎?

大多數不能,但小部分可以,房子是所有國家財富人羣的主要資產,只不過中國,在人口趨勢下降的背景下,確定性比過去難很多。

算一算距離房地產上一輪起點,已經有9年了,疫情三年,疫情後到現在快2年,這些年房價其實一直都在跌,很多地方已經連跌了5年。

按照週期論來講,8年大週期5年小週期,無論哪一種邏輯,都算是又進入了新一輪的起點。

目前最主要考慮的因素是城市、產業和人口。

只要這三項表達的數據是走好的,而且國家發展的紅利和重大投資都能匹配上,長期看,房子還是沒問題的。

在股市,能賺錢的就那麼幾隻票,在樓市,買房能賺錢的也只有那幾個城市,只要把握住了,把週期拉長陪跑,依舊能對衝風險。前提是保持關注不下車,這是接下來我最想跟大家說的話。

本文完,感謝閱讀。關於投資和理財更多的信息和信號,我都會放在星球裡,跟5200多投資愛好者共同分享財富保值秘密,歡迎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