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兼顧經濟 香港值得借鏡

香港蘭桂坊一帶(3月25日攝)。(新華社

這幾個月新冠病毒話題一直都是媒體焦點,但華人地區不少民衆其實對此已感麻木,人們習慣了戴口罩勤洗手的做法,同時努力想讓生活返回正常的軌道

在香港,不時有網友拍到戴着居家隔離手帶的人在逛街或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港府對破壞隔離令的人祭出了最高罰款港幣2.5萬或監禁半年的罰則,不過迄今只有寥寥數人檢控臺灣當局則以最高罰臺幣100萬,天文數字般的金額,來對付那些趴趴走的居家檢疫者。這是一筆一般人繳付不起的罰款,效果存疑。

除了罰款恐嚇,臺灣政府近日還實行利誘,推出居家隔離者每日可獲臺幣1000元補償措施。這措施如果能早點推出,會比罰款更有效,估計可以大量減少趴趴走個案

對於居家檢疫,部分被隔離的人顯得不耐煩可以理解。香港家居環境狹窄,有好幾十萬人住在劏房裡,有的房間連窗也沒有,困在裡面長達14天,足不可出戶,是很難熬的事。

新型冠狀病毒年初在武漢大爆發兩個月後,重災區大陸武漢轉移到了歐洲和北美洲,並演變爲一場全球性的經濟危機。

西方多國起初以與己無關的心態旁觀病毒肆虐,西媒對中國防疫舉措冷嘲熱諷,批評其侵害人身自由,如今,西方各國竟實行與中國同樣的防疫措施:封城,把人的流動減到最低的程度個別國家更有過之而無不及地,把國也封了。

一國一城的疫情嚴重性往往跟該地區參與全球化的程度成正比。在全球旅遊金融製造業供應鏈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國家和城市,面對的疫情也越重,因爲這些地方是人流物流樞紐,病毒容易交叉感染。個別地區在防疫方面中規中矩,卻整天自吹自擂,以爲各國都以其爲師。其實感染人數低顯示該地區是全球化的邊緣之地,疫情根本不嚴重。非洲南美洲,以及亞洲的一些國家,正是這樣的情形

做爲國際重要金融城市,相對於倫敦紐約東京,香港的確診人數與死亡宗數是相當低的。不要忘記,香港與大陸接壤,疫情在大陸爆發初期,每天有數十萬人次出入陸港口岸。

最近隨着數萬港人歐美回來,香港的確診人數上升到400餘人。但憑着專業的醫療水平和從SARS一役中吸收的慘痛經驗,香港把死亡人數控制在很低的水平。撇開喧囂的政治雜聲不論,不得不承認這場抗疫之戰,港府在維持城市經濟活力與防止病毒傳播的取捨之間,交出了不錯的成績單

深度捲入全球供應鏈的國家和地區,都在這波疫情中遭受重創,尤以各地的中小企業爲甚。香港的大財團雖也受打擊,但他們財力雄厚,病毒之傷傷的只是皮毛

疫情最慘烈之時,股市卻調頭上升。按病毒的傳播和感染曲線看,再過2、3個月左右,病毒的肆虐將步入尾聲。那些大財團可以獲得鉅額的近乎零利息的貸款注入,必定可以苦盡甘來,而大量的中小企倒下後永遠也站不起來。(作者爲香港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