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侖:報維迎書

文 | 馮侖(微信公衆號 | 馮侖風馬牛)

維迎,近好!

你送來的新書收到了。你這本《重新理解企業家精神》,我非常喜歡,細讀下來,也非常的感慨。這本書的名字和你三十多年前寫的《企業家:經濟增長的國王》正好首尾銜接。我還記得,你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們研究生畢業後不久寫的那本書。在那本書裡,你提出「企業家」這個概念。

我記得當時你和盛斌一起寫,經常在中央黨校一起討論。我也偶爾參與你們的討論,第一次聽到你反覆講「企業家」這個詞,但那時的我,對「企業家」實際上並不太關心,或者說,沒有真正地理解。當時我還一心想做學術,研究政治理論,所以對「企業家」這個概念並不是很重視。

現在看到你的新書,才突然意識到,時間過得好快,一晃將近四十年過去了。這四十年裡,你和我居然都和「企業家」有了不解之緣。

你研究了四十年的企業家,我在1989年以後意外創辦了自己的公司,做起了生意,並且受你影響,在你的一些思想的影響、指導下,居然做了三十多年的「企業家」。

我們兩個,一個研究,一個實踐。你把這個事說明白,我努力把這個事做明白,這真是一個奇妙又美好的過程。

1

1977年,我們同時考上了西北大學經濟系,經歷了4年的同窗生涯。我想,在那個時候,你不會想到未來要研究企業家,我也想不到自己未來會成爲商人。但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們的生命有了交集,相互之間的影響和激勵成爲了我們人生當中非常美好的一部分,也成爲非常有意義、有價值的連接和回憶。

在我做生意的這三十多年裡,你在學術研究中提出的很多觀點,都深刻地影響着我。我在做企業的過程中,特別留意你對於企業家的一些研究成果和表達。對我來說,由於我們是同學,我就可以更切近地感受到你那份研究的執着和真誠。你的這些研究和表達,別人可能只是過耳一聽,但是我卻記在心裡,並且認真琢磨,然後再以此爲根據來校正自己的一些行爲。

還記得1990年春節,我們都在北京。幾年之前,我們都從西安來到北京,讀書、工作,還一度在同一個單位(體改所)上班。

那一年,因爲遇到了一些社會的變故,我們同時陷入了工作和生活的低谷,於是在過年的時候都沒有回陝西。沒有心情,另外手頭也沒錢。所以,過年的時候,我們就在你住的那個小屋,青年公寓1555室,用電飯煲煮了一些東西,然後我們兩家四個人,一起吃了頓飯。

我們一邊吃飯,一邊感嘆當時的一些變化,同時探討未來我們能做什麼,怎麼做。

那個時候,我還沒有想到去做生意,但是你很確定地表示還是要繼續做學術,而且希望能夠去國外繼續學習。

之後不久,你果然就辦好了所有的手續,接着去牛津攻讀博士學位。

你走之後,把你那個房子(青年公寓1555室)留給我借住。我就在你的房子裡,改變了人生方向——去辦企業。我住在你的屋子裡,然後從事你曾經寫過的職業(企業家),嘗試着去做生意,我覺得這也是一種很有意思的巧合。

而且,從那時候開始到你回國,這期間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我完成了從商人到企業家的角色的轉變。這個轉變過程中,實際上,我也在用自己的工作,印證你對「企業家」身份的定義,和對「企業家」職能的檢驗。

2

在我剛開始做生意的時候,我想到了你當時送我的書——《企業家:經濟增長的國王》。我想從書裡找一找啓發,看一看我該做什麼。看書的時候,我就琢磨,難道我會成爲你說的企業家嗎?

一開始,我沒有經驗,所以我先去給別人打工。我到了南德集團,在那裡體會生意,體會企業,體會企業家。到了1991年,我決定自己創業,於是我去了海南,和功權、啓富、劉軍、小易、小潘一起,創辦了我們自己的企業(萬通),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探討爲什麼要做企業,並逐步建立和堅定了自己的使命和價值觀。

剛開始創業時,我們幾個人手頭沒錢,就在龍城大廈租了一個特別簡單的辦公室,註冊了一家農業高科技公司,試圖找一個叫作「種衣劑」的項目來做。

開始創業不久,我們意外地發現了另外一個項目。

有一天我在一處大排檔吃飯,很偶然地在飯桌上聽人聊到按揭。那是我第一次聽到「按揭」這個詞,感覺非常新奇,就跟講這個詞的人打聽,想了解清楚,最後也弄明白了是怎麼一回事。這啓發了我們,於是我們就去借錢,付了首付,再通過按揭貸款的方式完成了一批房產的買入。買入的主要對象是八棟別墅,叫「九都別墅」。

我們用商業按揭的方法買到別墅之後,進行了改造,接着由小潘(潘石屹)組織賣出去。就這樣,我們賺到了第一桶金。

在這個過程中,我想到了你說的企業家的職能。

我們沒有錢,但是我們想辦法去借錢,然後我們來組織人,組織項目,所以我們是要素的組織和配置者。

那個時候,註冊公司很難。我們在各種朋友的幫助下,在海南組織註冊了一家公司。

同時我們又特別努力地學習,然後創新。我們通過學習,瞭解了按揭,隨後成爲最早在中國房地產領域引入按揭這個商業模式的企業之一,完成了第一單交易。正是因爲這個創新,我們實現了第一桶金的積累,這成爲我們起家的第一步。

所以,回過頭來看,我們在這個過程中的工作,正像你講到的:企業家的職能是創新,通過組織的創新、業務模式的創新,最後完成了要素的高效配置、高效組合。

今天看來,這真是冥冥之中的緣分。那時候,我在北京、海南兩頭跑,在北京時就住在你的家裡,還得到了你的書。而我做的事,和你書中所講暗合了,我居然慢慢地變成了一個企業家。

而你在寫那本書的時候,並不知道我要做這件事情。等你從國外回來時,借住在你房子裡的我,已經完成了這樣一種角色轉換。

這實在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可以說,我正是在你的著作的指導下,不斷有意識地學習,最終成爲一個「初級」的很草莽的企業家。

3

你回國之後,我們時常見面。有時在北大,有時在我們公司。我們經常討論,更多的時候是我向你請教一些企業發展的關鍵問題。

你告訴我,產權是企業家最重要的一個生存條件,「明確這個企業是你的,最後的結果跟你有關,你才能真正地關注這個企業,纔能有持久的動力去創新。因爲追求利潤,你纔敢於冒險,在冒險的過程中就會完成很多創新。」

於是,在公司發展的每一步,我都特別關注產權的問題。

1991年我們創辦的公司,實際上是一家全民聯營公司,之後不久我們把它改制成集體所有制,後來又變成私人合夥公司,到1993年,我們又把它改造成股份有限公司,再後來,又引進泰達,做成混合經濟的公司形式。

在這個過程中,我一直都記着你說的產權非常重要。產權是我們創辦的這個公司能不能持續經營,這個公司發展的結果跟我到底有什麼關係的關鍵。所以,在公司發展的每一步,我都特別關注產權的形式,也使公司非常早地就完成了這一系列的改制、轉變。

也正是因爲如此,我們一起創業的六個合夥人在企業重組過程中,在利益分配上沒有留下遺憾,沒有出現嚴重的矛盾,實現了「以江湖方式進入,以商人方式退出」,也就是通過股權的互相轉讓,使企業的每個合夥人都有退出機制。所以我覺得,你說的產權問題確實很重要。

今天我們也看到,有些企業之所以做得有些擰巴,實際上還是在產權的明晰、產權的保護、產權的完整性上有所欠缺。比如說海航,在產權形式上,實際上一直都有一些模糊地方,這恐怕也是導致它後來商業經營行爲比較扭曲、商業模式比較複雜,以及最後出現不可逆轉的問題的一個原因。

所以我一直覺得,你對我說的「產權保護是企業家生存的重要條件」,對我來說,有巨大的幫助,也可以說,這是我在學着做企業家的過程中最受益的一件事情。

說起來也很有意思,有一陣我揣摸你的「產權理論」時常常會把我在你家住的三年經歷聯繫起來。你還記得嗎,你出國的時候家裡的所有東西都沒動,我帶了鋪蓋卷就搬進來了。後來每當我想添點東西,收拾下屋子時老婆就提醒道:「別亂動,那是維迎的,人家回來了會怪你的」。就這樣,三年裡,進來啥樣,走時還啥樣。於是我明白這大概就是你說的產權問題。房子是你的,你有所有權,我不能隨意損壞,你讓我暫住,只是把使用權交給我,我受你委託,可以管理和使用房子,但沒有處置權。企業的所有權和管理權的分離大概也是這麼回事兒。

4

我還記得,有一段時間,你研究公司的治理。有一次在光華管理學院,我們和寧高寧、王石等企業家小範圍討論,你把公司治理講得很透徹,而且專門講到我們的公司屬於朋友式企業。

你專門拿我來舉例,我就覺得這對我是一個提醒,讓我更加意識到規範的公司治理,一定要超越人情關係、朋友關係、江湖義氣,然後用理性的方式建立制度性的安排,建立起現代公司治理。

於是,我就把公司的治理放在很突出的位置。

不僅《公司法》規定的一些內容,比如股東會、董事會的建立,董事長、總經理的職權劃分,還有《公司法》沒有規定,但我們認爲在治理上其實特別重要的一些事情,比如說價值觀的一致性等,我們都努力去弄清楚,然後明確規則,大家都按照規則來做。

爲什麼要強調價值觀的一致性?公司的創辦人、股東的使命、願景、價值觀是一致的,沒有什麼分歧,公司治理纔有理性的基礎,大家才容易達成共識,這樣的話,在公司的治理過程中,公司才能完成它的使命。

公司在治理過程中有時候會出現僵局。這一點我印象特別深。在我們第一次準備分家的時候,我陷入困惑。我去了洛杉磯,在那跟周其仁聊了一晚上,其仁告訴我,最重要的一個規則就叫僵局規則,在面臨僵局的時候彼此出價,你買我,或者我買你,建立起退出機制,這樣就避免了在公司內部因爲利益出現股份和權利之爭時出現「太平天國式」的自我毀滅悲劇。

當然,我後來又看了你的敘述和理論解釋,我也理解了,治理不是目的,治理是爲了提高組織的效率,同時要在過程中有序化解由於經濟利益、股權或者其他紛爭帶來的矛盾。

也就是說,有效的治理,一方面要使組織更有效率,同時還可以規避風險。另一方面,出現了僵局甚至內部矛盾、衝突的時候,可以有序地化解衝突,解決矛盾,使公司繼續往前走。

所以,你關於公司治理的研究,給我的最大的一個幫助,就是讓我知道怎麼跳出朋友式的企業,從而建立現代的公司治理。

5

你對企業家的研究,在我看來,這麼多年一直在不斷深化。

六年前,在子牙學宮第一期學員的開學典禮上,你講到「兩種企業家」,對我來說,這個觀點讓我對企業家的認識更加的深刻,也更加自覺。

你把企業家分成兩種,一種叫套利型企業家,一種叫創新型企業家。

對照你的這個理論,我發現我們這一代人,也就是從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創辦企業的這些企業家,套利型的企業家很多。

在改革初期,相關的法律法規還不健全,在由計劃體制轉向市場的過程中,資源的配置方式,逐漸由權力分配轉到市場分配,在要素的資本化過程當中,要素在市場上開始有價格,就出現了雙軌制和套利的機會。

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這一代人裡面,有相當多的企業家形成了套利的能力和套利的習慣,甚至是套利的執念。做的事情實際上都是在套利,找人去批地、批礦、批牌照,再找領導去貸款,等等,都是這樣一套思維模式。

對企業來說,這套思維模式可能在短時間內積聚很大的財富,但是它脫離了你說的創新型企業家這個真正的企業家的職能和角色。

創新型企業家會做產品研發,有不錯的客戶服務,同時公司治理也很好。跟創新型企業家相關的這些要素,在套利型企業家那裡,是被忽視的。

隨着市場經濟法治體系的建立,監管更加嚴格,反腐也讓權力尋租越來越沒有空間。在這種情況下,套利型企業家的生存餘地越來越小,這也是爲什麼最近很多以套利起家的老一代企業家紛紛出現問題,甚至垮掉,變成了「兩院院士」,要麼進醫院,要麼進法院。

你的這個研究,對我來說,是一個特別大的警醒。

所以,六年前在子牙學宮聽了你的這個演講之後,我也下決心徹底放棄套利思維,努力做好產品、做好服務,做好企業,最終要努力成爲一個創新型企業家。

我們退出了高週轉、高槓杆的房地產發展模式,轉而進入以資產運營和管理爲核心的後開發時代的房地產,圍繞着大健康佈局房地產,最終確定了四條產品線:健康公寓、療愈酒店、醫療mall和醫療健康產業園。圍繞着這四條產品線深耕,仔細地去研究產品、研究服務。

如果不是你的這個提醒,我也不大會在六年前放棄帶有某種套利行爲的開發模式,而轉向完全做產品做服務的模式。

應該說,你的這個研究無意中給了我一次新生的機會,這一點,我非常感謝你。

6

最近幾年,我又看到你在和其他經濟學家的爭論當中,談到了不應誇大政府主導產業政策的作用。另外你還強調企業家的創新具有不確定性,所以應該更鼓勵、支持企業家來創新。因爲創新有不確定性,所以應該鼓勵企業家去積極地創新,而弱化政府的產業政策的引導。

你提到,產業政策的引導作用實際上有一個假定,即假定政府可以預知創新的結果。你是反對這個看法的。

我根據自己這麼多年做企業的經歷和經驗,我覺得你的觀點是對的。

企業家的創新的確有非常多的不可預見性,尤其是一些高科技的創新,在某一個點上創新突然出現,從而誕生一個新的產品,解決一個問題,滿足一個市場需求。

但是,這些東西的出現並不容易,特別是一些顛覆性技術創新,往往是不能夠預見到的。

而且,企業家們相當多的創新,其結果是預見不到的。只不過,企業家有創新的本能,產權決定了企業家創新的動力,創新的結果一定會使企業獲得某一階段的超額利潤,這是市場給創新者的獎勵。

在這種循環正反饋的激勵下,市場其實可以很好地解決創新的問題。

對此,我也有一些體會。在房地產領域,我也在努力做創新。我發現,當政府對市場的干預比較少的時候,我們這個行業的企業都在做一些創新,不管是戶型、材料、智能化設備,還是服務模式,都有很多創新。我自己做立體城市,這也是創新。

創新到底成不成,最後會怎麼樣?不確定。但這就是一個試錯的過程。我們都很願意創新,因爲創新以後,拿做住宅來說,可能就可以每平米多賣幾十甚至幾百塊錢。我做立體城市,希望集約化使用土地資源,可以節能環保,還能更好地管理城市,也可以創造更大的效益。這些都是我們創新的動力。

政府對我們做什麼產品、怎麼賣都沒有什麼限制的時候,我們房地產行業的這種創新是非常多的。

可是最近這幾年,政府對房地產,特別是住宅領域的限制越來越多,限購、限售、限價,以及稅務等等方面,各種限,結果就是企業家即使創新也得不到好處,甚至創新之後,在銷售審批上變得更麻煩。結果就是創新的成本增大了,但是在產品的銷售或者服務端沒有任何收益,得不到回報,也就得不到市場的獎勵,久而久之,大家就不創新了。到最後,所有的產品都千篇一律,大同小異。客戶得到的產品,不是更豐富、更好、更健康,而是更呆板、更整齊劃一、更沒有個性。

這些,都讓我想到你說的創新的不確定性。而且我覺得政府不應該在房地產這樣的行業去管制得太多太細,從而導致企業家的創新本能被抑制,企業家的創新職能被扭曲。最後,企業家喪失了創新的活力。當然,市場的競爭活力也沒有了,經濟的增長的動力也就沒有了。

7

最近幾年,隨着社會經濟的成長,社會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引發大家的擔憂。其中就有收入差距拉大的問題。於是要縮小收入差距,同時推動共同富裕。

如何推動共同富裕呢?按我們過去的理解,就是通過一次、二次、三次分配來解決。

一次是工資、資本的分配;二次是政府通過稅收、財政的方式進行分配;三次是公益基金和慈善捐款。我覺得這是對的。但是最近我看到你的一個研究,得到了啓發,有了一些新的認識。

你的研究,通過一些數據,非常有力地證明了,市場經濟和企業家行爲除了有擴大收入差距的誘發機制,還有有效地縮小收入差距的誘發機制。

我們以往沒有注意這一點,你的研究恰好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

也就是說,只要我們堅持的市場是有效的市場,政府和市場的邊界是清楚的,宏觀的經濟管理過程也在法治軌道上,企業家的職能是完整的,那麼,經過長期的發展,市場和企業家同時會擴大收入差距,也能縮小收入差距。

所謂擴大收入差距,實際上是相對的差距,也就是說,差距是擴大了,但是大家的收入都等比例增加了。舉例來說,有錢的人,可能是從100塊變成了1萬塊,增加了100倍。原來沒錢的人,在這個過程中,從原來的1塊錢變成了100塊錢,也增加了100倍。看上去收入差距大,但實際上,窮人因爲收入增加,經濟條件也得到了明顯的提升和改善。

也就是說,你的研究,事實上改變了我們過去的一種看法,讓我們認識到,市場經濟和企業家不只會加大收入差距,也會誘發縮小收入差距。這一點,我覺得對於未來的市場經濟和共同富裕研究非常有價值,也是極富有開創性和啓發性的。

事實上,過去按照通常對發展規律的理解,我也參與到共同富裕的過程之中。我更多的是通過公益基金或三次分配的方式來參與推動共同富裕。從2004年創辦第一個公益基金起,到現在我已經參與創辦了23個公益基金會。

今天看來,其實不止於此,我把企業做好,認真交稅,其實也是在推動共同富裕。這個認識,就得益於你給我的啓發和指導。

8

此外,你認爲,「企業家的目標不只是賺錢,企業家是有抱負改變社會影響世界的人,賺錢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手段。」這一點我也很贊同。

我在年輕的時候就有一個願望,希望自己能夠在一生之中有精力、有能力改變社會上我認爲不合理的一些事情,我認爲這纔是有價值的人生。不管是解決社會問題、自然問題,還是科學問題,都可以。我讀的是社會科學、人文科學,所以我就想去解決一些社會問題。2004年的時候,我發現做公益是一個非常好的方式,於是就陸續參與創建了這些公益機構,來實現我的承諾,這些年來我一直在爲之努力。

對我來說,做公益就意味着我對社會的責任。所謂社會責任,我的理解其實特別簡單,就是你對社會有一個承諾,這個承諾表現爲:沒事找事,把別人的事當自己的事,自己的事不當事。

比如一條水溝被污染了,本來這與我沒有直接關係,但我把它當成自己的事,於是自己的事就不當事了——今天原本計劃去休閒放鬆的,但我們還是開會研究一下怎麼治污吧。

其實,很多企業家都是如此。舉例來說,現在全國共有7000多家公益慈善基金會,其中由民營企業創辦的佔80%以上,而且捐款總額超過了1000億元人民幣。

9

再來說說你這本新書。

我在過去四十年裡所理解的你的研究成果以及新的論斷、啓發,其實都凝結在你現在這本書裡。可以說,你這本《重新理解企業家精神》,是你集四十年企業家研究之大成。

我剛纔談到的,都是對我啓發最大,同時也影響我做企業決策,在方向性、原則性決定上產生影響的部分,比如產權、公司治理、共同富裕等問題,這些你都有深入的研究。

應該說,在我做企業家這個角色和工作的過程中,你的理論像護身符一樣一直伴隨着我。

正因爲如此,今天再看這本書,我覺得非常感慨。而且我覺得恐怕不只是我,我們這一代企業家,都要特別感謝你。過去四十年裡,你的一些判斷、觀點和一些非常有前瞻性的預言,始終閃閃發光。

你的書,還激勵了身邊很多朋友,特別是企業家朋友。陳東昇、劉永好、王石、寧高寧等很多朋友都跟你有幾十年的交往,在大家的交往過程中,我也發現,大家發展企業的過程,共同證明了你在四十年前的那個論斷——企業家是經濟增長的國王,特別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國王。

如果說四十年前我們還沒有深刻理解你這個論斷,那麼今天再來看我們這些朋友,大家在爲中國經濟增長做出了積極的貢獻的同時,一起用四十年的時間證明了你的這一論斷。

10

最近一段時間,經濟社會發展遇到了雙重的壓力和挑戰。既有經濟(商業週期)上的變化,同時也有非商業因素疊加進來。於是,有很多企業家和創業者感到很迷惑,不知道接下來應該怎麼幹,不知道今後會不會失去市場,失去企業家發展的空間和舞臺。

一些年輕的企業家也會來跟我討論這些事,我覺得應該坐下來思考一下。受到你這本新書的激勵,我也想回顧過去四十年的經歷和觀察,圍繞着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市場經濟的歷史,或者說由計劃轉到市場的歷史,來寫一本書。簡單來說,就是寫寫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經濟史。

這本書寫給誰看呢?我想要寫給企業家、創業者,以及政策的研究者和政策的制定者看。我想通過檢討歷史,找出規律,啓發方向,同時也給政策的制定者提供一些建議,推動完善市場經濟制度,更好地保護市場經濟的體制;保護企業家,讓企業家能更好地發揮作用,使經濟增長的這個動力得以持續地增強,從而讓中國經濟可以發展得更好。

我給這本書起了個名字,叫《資商通鑑》。

過去讀《資治通鑑》,我們知道這本書是寫給當政者看的,所謂「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就是通過了解過去的事情,有所借鑑,然後來制定好的政策來解決問題。

我想借用這個意思,所以取名爲《資商通鑑》。我想給做生意的人,以及經濟政策的制定者們講一些過去的事情,提供一些借鑑和參考。

按照過去的傳統,中國歷史有三種寫法:紀傳體(如《史記》),編年體(如《資治通鑑》),紀事本末體(如《通鑑紀事本末》)。我的這本書,打算對這三種寫法進行吸收、綜合。以事件,也就是專題爲主線,同時吸收編年體和人物傳記的方式和寫法。

全書一共分爲五章,也就是五件大事(民間資本的發端與來路、產權、法律、企業家精神、企業家社會責任),這是紀事本末的寫法,然後每一章裡又寫人物,人物又按照年代來講述。

我希望通過書中回顧的那些人物真實發生過的往事,讓大家看到,什麼樣的行爲會造成什麼樣的結果,我希望可以講清楚過去四十年中經濟發展的一些規律。

這本書完成之後,我會在寫好的第一時間發書稿給你,並向你請教。書中將提到的這些企業家和事件,應該也能夠印證你新書裡的相關結論。

時間過得好快,距離我們大學畢業,已經整整四十年了。我們來北京也快四十年了。我們也都過了六十歲了。但當我看到你的新書,並想到自己也要開始一本新書的寫作時,我覺得,我們的生命彷彿纔剛剛開始,我們就象上學時侯那樣又一起面對現實必須完成一份作業。因爲我們還一直在思考,一直在實踐,一直在探索,一直在創新。我覺得這是我們的使命,也是我們的幸運。非常期待,《資商通鑑》出來以後,我們可以在一起再討論。

主編|王滔編審|陳潤江顧問|王淑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