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食物中毒 專家:米酵菌酸?炒飯症候羣?

臺北市信義區遠東百貨餐廳寶林茶室爆發食物中毒疑雲,被勒令停業。記者曾學仁/攝影

「寶林茶室」疑似食物中毒事件造成兩人死亡,另有四人在加護病房救治。衛福部昨晚專家會議雖認爲「米酵菌酸肇禍極具可能性」,但也有專家認爲此事件符合羣聚、食物交集和類似症狀的集體食物中毒等三元素,也有可能是仙人掌桿菌引起的「炒飯症候羣」。

「這次食物中毒事件發生在百貨公司內的名店,讓人感到不安。」衛福部資訊處長、臺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建璋表示,所有病患均食用「炒粿仔條」,讓人聯想「炒飯症候羣」,煮熟米飯放在室溫超過兩小時就可能導致仙人掌桿菌生長,其孢子耐熱,即使大火炒過也殺不死,一旦進入腸胃在適當溫度下,孢子萌芽引發諸多症狀。

李建璋說,粿仔條通常煮熟放在室溫環境,需烹調時再以大火拌炒,確實可能產生「炒飯症候羣」。

仙人掌桿菌可能引發腸毒素,破壞粒腺體能量代謝,一旦毒素數量夠多,將造成多重器官衰竭,但想確診仙人掌桿菌食物中毒的難度極高,病人體內毒素和細菌很快代謝排出體外,需採集食物透過細菌培養或直接檢驗毒素才能確認。

公衛專家何美鄉表示,首例死亡個案爲卅九歲男性,若無共病,身體健康,實屬罕見,健康年輕人並非高風險族羣,但因食物中毒去世,所食用的毒素不是巨量、就是劇毒;病例肝衰竭爲指標症狀,加上食用粿條、河粉,令人聯想到仙人掌桿菌中毒,建議衛生局儘速查明餐廳如何保存食物,例如,粿條烹調前置放室溫多久?冰箱溫度?以及冰箱是否太滿,以致食物無法在適當低溫下保存。

儘管食物中毒消費者不是在同一天用餐,但何美鄉提醒,仍應保留「人爲蓄意破壞」的思維,不能排除這個可能性,食安意外是食安問題,人爲蓄意破壞則是國安問題,兩者處理的方式不盡相同。

不具名醫師推測元兇可能是「米酵菌酸毒素」,只要一毫克就可能致命。臺北榮總職業醫學與臨牀毒物部主任楊振昌表示,「米酵菌酸毒素」毒性很強,中國大陸文獻資料證實死亡率可達三成。如果最後確認是該毒素所致將會是全國第一次,「此案非常不尋常,原因要查清楚,以免引發大衆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