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讓“一考定終身”從此成爲過去式

讓“一考定終身”從此成爲過去式

社論

把高考當成人生進階中的平凡一步,當是關於高考的妥帖認知。

槐黃時節,又是一年一度的高考日。

教育消息,今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1031萬,是繼2009年後高考報名人數第二次突破千萬。這也意味着,今天將有1000多萬考生踏入考場,並以此爲節點,展開新的人生。

長期以來,高考,於多數考生而言,是一種意緒複雜的人生體驗:它不只是一場考試,還被寄託了改變命運的期許。因爲,即便到今天,對很多人尤其是農村學生來說,它依然是實現人生逆襲的重要通道。茲事體大,整個社會無法不對其投以巨大關注。

不過,與往年相比,今年公衆對高考的關注,體現出一種更加從容的姿態。以往,每到臨近高考,我們或多或少都能感受到社會繃緊的神經,譬如交通限行,譬如工廠停工,還有因爲考生要複習,小區電梯要分時段停運的……如此種種,雖都是護航高考的必要舉措,爲考生打開了一條“綠色通道”,但也造成了擾民、干預社會運行的結果。而由其製造的緊張氛圍,於考生而言也不啻爲一種壓力

在今年,類似的新聞就少了許多,那個“每年高考都會出現的幾類新聞”的段子也沒有呈現於輿論場。關於高考,輿論表現出一種豁達的情勢

不再那麼緊張地對待高考,並不意味着人們不在意高考了,或者減輕了對高考的重視。這只是表明,於公衆而言,高考正在逐步剝離沉重的社會價值符號,迴歸考試的本意。

這種心態上的變化,與時代脈搏聲氣相求。應當說,隨着中國社會經濟發展,與高考改革的不斷深化,眼下的高考已經過了“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時代。考生憑藉高考,可以實現魚躍龍門,但改變命運的出口,也並非只有高考。職業教育、出國留學、藝考甚至創業,都成了年輕人走向開闊未來的路徑選擇。

由經濟發展與互聯網繁榮帶來的社會觀念革新,也重塑家長與學生看待高考的心態。以前,與高考直接關聯的是“一考定終身”。人們認爲,一個人未來的走向,幾乎就係於這場高考的成敗,所以高考才“不容閃失”,所以走向考場才如臨大敵。而現在,隨着人們對“成功”定義的變化,與社會機會的多元,“一考定終身”正在成爲古舊的信條。越來越多的人認爲,一場高考,標定不了一個人的一生,它也只是某一階段學業測評而已,而不是苦大仇深的“人生競賽”。

更加從容地看待高考,也是中國改革開放與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恢復高考制度以來,無數人通過高考實現了人生的逆襲。但一個有活力的社會,也絕不會只有一個事關命運的出口,當越來越多的途徑承擔起高考的功能,這恰恰印證的是社會的進步。

實質上,在一個成熟多元的價值體系下,一次考試本就無法承載階層上升的使命。人生是一個漫長歷程,要想有所改變就需要時時努力。把高考當成人生進階中的平凡一步,當是關於高考的妥帖認知。

因此,不再那麼緊張地看待高考,代表的是這個社會的愈加成熟。當越來越多的家庭過上富裕的生活,當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可以從容選擇未來,高考也就會越來越迴歸其考試的本質,而不必只是承擔階層躍升的功能。

當然,實現高考在觀念上的普遍祛魅,最重要一端,仍在於通過繼續深入推進改革開放,創造更加公平自由的社會環境,讓每一個人的自我奮鬥都有價值實現的可能,而不僅有高考一途。如此,才能真正改變“一考定終身”,讓社會更加從容地面對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