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開放與封閉從2021年僑外投資衰退談起
工商社論
經濟部投審會在1月22日公佈2021年全年覈准僑外投資與陸資的統計資料,呈現大幅下滑,僑外投資金額僅有74.76億美元,年減18.24%,投資件數2,711件,衰退20.68%。另外陸資來臺件數剩下49件,年減45.56%,幾乎腰斬,至於金額更接近全面枯竭,剩1.16億美元。
僑外投資大幅下滑的新聞,被淹沒在一片經濟唱好的聲浪中。去年臺灣經濟成長率高達6.09%(行政院主計總處最新預估值),創下近11年的最高紀錄,而且是延續自2015年之後的上升趨勢,在高基期之下創出的佳績,主計總處預測在高基期下,今年經濟成長率仍將達到4.15%,依舊是2014年以來的次高點。國發會主委龔明鑫在日前記者會以「經濟奇蹟」來描述,宣稱:「臺灣去年經濟成長重返二十年前纔有的情況,可謂經濟奇蹟。」
一片唱好聲中的臺灣經濟,主要受惠於投資與貿易,民間投資主要來自半導體大廠資本支出,供應鏈在地化所的羣聚效應,加上離岸風電、太陽光電等綠能投資延續,去年全年民間投資實質成長率爲18.88%,一口氣上修6.99個百分點,又創下2011年以來最高紀錄。至於貿易額大增,我們就不在這裡贅述了。
但是,在這裡出現一個令人難以解釋的弔詭,以臺灣這種高度仰賴國際貿易,與全球產業密切接軌的小型經濟體,竟然出現僑外投資枯竭、經濟增長卻蓬勃有力的「背離現象」?更進一步說,即使是中國與美國這種全球經濟龍頭,每年仍然吸引龐大的國外直接投資,中國即使面臨供應鏈脫鉤的廠商外流,去年還吸引1,807.5億美元的外國直接投資(FDI),年增率14.9%,美國統計到去年10月的連續四季FDI更高達2,438億美元,以內需爲主的大國經濟都持續仰賴外資投資,唯獨臺灣可以靠自己創造經濟奇蹟,豈不怪哉?
蔡英文總統在第一任總統任期時,曾經責成相關部會推動「加速投資臺灣專案」,除了經濟部的工業與服務業相關投資,也加上金管會高喊鼓勵新創領域的僑外投資,在賴清德擔任行政院長時期,經濟部還完成「外國人投資條例」與「華僑回國投資條例」修正草案,但是民進黨政府喊了多年,除了海上風電與半導體產業,政府政策吸引僑外投資的成績平平,扣除華亞科、漢微科等臺廠賣給外資的購併案,每年都只吸引微不足道的60億美元左右的FDI,製造業裹足不前,服務業則大量出售走人,相較於臺灣的經濟總量,FDI完全無足輕重。
投審會解釋去年僑外投資大幅下滑的因素,歸因於「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續蔓延,且變種病毒Omicron使疫情升溫,對跨境投資造成顯著影響,致僑外來臺投資下滑。」但是,去年年尾才升溫的Omicron真的是導致僑外投資卻步的原因嗎?
我們同意疫情指揮中心對於外國入境旅客施以嚴格的境管、14天隔離政策,當然會阻卻國際商務投資活動,這點美國商會與歐洲商會都多次發函給政府,要求放寬對於國際商務旅行的限制,但是政府堅守「清零」政策,對於海外入臺全球最嚴(僅次於中國大陸與香港)的規定毫不鬆手,嚴格的境管檢疫對於外資的傷害,在每天疫情指揮中心的記者會中根本無人關心。
其實除了歸罪於疫情之外,2021年「國安」成爲政府最關注的焦點,在國安的大帽子下,投審會對於「中資」的認定更爲保守,特別是來自香港的資金或者個人,政府不僅要求遞件申請的投資方要提供最源頭的資金來源,而且對於投資人與相關股東的身分採取嚴格認定,只要在審查環節中涉及香港政府、中資企業、或是曾經擔任政協的商人,都會被認定爲中資。
跟疫情隔離阻卻外資一樣,嚴格的審查固然堅壁清野清除國安疑慮,卻大量阻擋了原本沒有政治意圖的正常投資。投審會統計只公佈了覈准外資,但是沒有公佈的「不覈准」、「要求補充資料」而退回的案子、更別提早期詢問得知必須通過重重審查,因爲「嫌麻煩」索性退出的案子不知凡幾。
最後,一個「大背離」的問題值得大家進一步思考,去年臺灣對包含香港在內的中國大陸出口再創歷史新高,達到1,889億美元,更享受1,047億美元的貿易順差,首度突破千億美元,對大陸的出口依存度爲42.3%;但是投審會的陸資來臺則幾乎爲零(全年僅1.16億美元),這種投資爲零、貿易卻大幅順差的奇特架構,能夠維持多久?
原本應該開放的臺灣,在疫情嚴格境管隔離,以及國安嚴審中資兩頂大帽子下,實際上已經對外資緊閉國門。在衆人鼓掌歡慶臺灣經濟成長創新高的此時,僑外投資大跌、陸資乾涸的閉門現象,值得腦袋清醒的官員與企業領袖們,靜下心來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