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價暴漲超90%!嘉和生物與億騰醫藥合併,生物科技領域融資困境下的自救之道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季媛媛 上海報道

國慶假期最後一天,本土biotech企業迎來大型併購案。

10月7日,嘉和生物發佈公告,宣佈與億騰醫藥訂立合併協議,嘉和生物將通過合併方式收購億騰醫藥,並將公司名稱由“嘉和生物藥業(開曼)控股有限公司”更改爲“億騰嘉和醫藥集團有限公司”。

根據公告,嘉和生物與億騰醫藥集團訂立CDK4/6i外包管理協議。董事預期CDK4/6i商業化在即,且嘉和生物的發展到了一個重要的階段,需要有強大的商業能力來把握着一切可能的市場機遇。董事會認爲億騰醫藥符合上述標準。“建議合併是公司向成熟且全面整合的生物製藥公司邁出的關鍵一步,預期將爲集團及標的集團帶來互補及協同效應,併爲合併完成後經擴大集團的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受此消息影響,嘉和生物今日復牌,早盤高開超90%。截至發稿,漲89.09%,報3.1港元。

合併背後的驅動力

嘉和生物主要從事腫瘤及自體免疫藥物的開發及商業化,透過建立豐富及創新的候選藥物及管線,致力於“首先爲中國患者提供創新療法,並逐步爲全球患者提供創新療法”。 此次,嘉和生物和億騰生物合併後新公司億騰嘉和股東將匯聚高瓴、淡馬錫、奧博、紅杉等醫藥行業頂級投資機構。

本次的合併也被認爲是多方商榷後的抉擇。根據公告,經評估多家潛在目標公司後,董事會認爲億騰醫藥符合上述標準,且與目標集團進行合併符合嘉和生物及股東的整體利益,原因如下:

一是,億騰醫藥擁有領先的具有巨大市場潛力的創新專利藥物和具有競爭市場優勢的原研產品的多元化組合。億騰醫藥是一家將抗感染、CVD及呼吸系統治療作爲戰略重點的原研藥生物藥企,2020-2022年公司三大核心產品穩可信、希刻勞及億瑞平的合計終端銷量分別增長了34.9%、83.7%及182.1%;

二是,億騰醫藥具備完善的商業化平臺支持穩健的財務業績。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億騰醫藥三大主要商業化原研產品的總收入合共爲人民幣2,191.9百萬元,佔該年度總收入的88.3%;

三是,億騰醫藥擁有行業領先的銷售及營銷網絡支持協同管線的未來商業化。根據公開信息,截至2024年6月30日,億騰醫藥擁有超過900名銷售代表,遍佈中國30個省份,覆蓋超過12,000家醫院,包括約2,000家三級醫院及2,000家二級醫院以及超過12,000家藥房;

四是,億騰醫藥具有先進製造平臺及全球供應鏈管理體系。近幾年,通過與國際頂尖科研機構及企業的深度合作,億騰醫藥不斷引進和吸收全球先進的研發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動自身技術平臺的不斷升級和研發管線的快速拓展。

“此外,建議合併的代價將透過發行代價股份的方式悉數結算,嘉和生物不會有現金支出。建議合併是嘉和生物向成熟且全面整合的生物製藥公司邁出的關鍵一步,預期將爲嘉和生物及億騰醫藥帶來互補及協同效應,併爲合併完成後經擴大集團的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公告稱。

有券商醫藥行業分析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在當前的市場形勢上,持續吸引資金還是要回到創新、商業的本質,優選賽道,聚焦高潛力和競爭力的領域,並通過搭建研發和差異化的能力,提升企業價值。

“類似嘉和生物與億騰醫藥的合併案例後續可能還會存在。”上述券商分析師預判,原因有幾方面:首先,初創的生物科技公司目前面臨的融資難度正在增加;其次,即便有意向進行首次公開募股(IPO),A股市場的上市途徑並不那麼暢通,而選擇在港股上市,往往是出於比較的考慮,迫不得已而爲之。許多交易實際上是由幾個朋友共同促成的,即便上市後,其整體價值也未必理想,這實際上是在避免對賭協議導致的回購風險。

“在當前情況下,由於缺乏現金,對於生物技術公司而言,在推進此類項目時,針對不同的疾病目標進行臨牀試驗,實際上會耗費大量資金。面臨資金短缺,若無法籌集新資金,公司該如何自救?合作重新整合優化資源是最直接的模式之一。”上述分析師補充道。

收購浪潮持續高漲

根據麥肯錫的數據也能發現,在2023年共有39箇中國本土創新產品授權給美國和歐洲企業的交易。行業更有觀點認爲,如果2023年中國創新藥企對外授權合作項目數量和金額均刷新了歷史,那麼2024年正在掀起中國Biotech被收購的歷史大潮。

這一現象的背後,多重因素交織。一方面,在生物醫藥的產業環境遇冷、上市環境趨嚴、投融資環境日益嚴峻等多重作用傳導下,生物醫藥企業的IPO數量收縮、節奏放緩,這導致企業的退出機制受到一定的影響。因而,當前核心產品尚未商業化、自身造血能力不足的Biotech遭遇着複雜的生存考驗,投資方也面臨着巨大的退出壓力,尤其是早期介入的資本。而被收購能夠爲投資者提供新的退出路徑,除了成功上市、發展成爲Biopharma,Biotech的結局其實存在更多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反映了中國本土創新的速度和臨牀價值的競爭力不斷提升,並且得到跨國藥企更多的認可。

越是在週期性調整的大環境下,越能“淘金”。這也不難理解爲何跨國藥企會頻頻出手,在中國市場挖掘優質企業及項目。也是看到了“商機”,2024年春節後,大型本土藥企也紛紛開始加入了“淘金”隊列。

例如,2024年2月23日晚間,華潤醫藥發佈公告,董事會已通過一項決議案並批准,非全資附屬公司華潤雙鶴與全資附屬公司北京醫藥將訂立股權轉讓協議。據此,華潤雙鶴將同意以人民幣31.15億元收購北藥集團持有的華潤紫竹100%股權;2024年2月,國藥集團也宣佈擬溢價34%,以154.5億港元總代價私有化中國中藥。公開資料顯示,中國中藥以製造及銷售中藥及醫藥產品爲主營業務。

“如果被收購的企業研發能力足夠強,已售管線的未來里程碑收入或者分成收入達到可預測水平,該企業也是一個合理存在的商業主體,可以長期存在,被收購是一個不錯的退出機制。”上述分析師說,無論是以何種方式進行資產整合,也被認爲是基於現在的新競爭態勢以及政策導向而做出的市場反應。

美富律師事務所上海辦公室管理合夥人,併購/技術交易合夥人孫川此前也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創新藥物的發展已經歷了十幾年,從最早的大約2009年或2010年開始,隨後像恆瑞這樣的公司崛起,以及許多海歸科學家開始致力於新藥的研發,完全投入創新藥物的開發。

“在接下來的十幾年裡,我們實際上正處於技術爆發期,優秀的成果開始涌現。從安全性和有效性來看,這些新藥非常有前景。在這種情況下,當創新藥物通過收購、授權許可走向市場時,它們具有相當的價值。”孫川認爲。

美富律師事務所併購/私募股權合夥趙蓉婧也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併購無疑有利於市場的整體成熟,並能爲優秀公司提供及時的退出機會。

“我們絕對不希望併購活動停滯。雖然上市是一個更直接的退出方式,但由於上市存在時間成本,目前A股市場難以進入,海外上市的估值也不理想,因此預計併購趨勢將會持續。此外,我認爲現在也是一個行業洗牌的過程,一些清理行爲正在發生。”在趙蓉婧看來,長遠來看,行業整合對中國整體醫療行業的成熟和發展是必要的。不可能長期容忍衆多公司效率低下、市場上估值虛高的現象吸引投資者資金,卻無法產生實際效益。因此,從長遠來看,這將有助於促進行業的整體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