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寧頭戰役」69週年 馬英九重返激戰地憑弔
今天是「古寧頭戰役」69週年紀念日,前總統馬英九重返戰場憑弔。(李金生攝)
69年前國共激戰所在的北山斷崖,如今依舊籠罩肅殺氣氛。(李金生攝)
前總統馬英九履勘海岸線退縮現況,建議委由專家評估填海造陸的可行性。(李金生攝)
前總統馬英九赴李光前將軍廟,向英勇殉國的「軍神」致敬。(李金生攝)
前總統馬英九與鄉親開心合影,一起高喊:「金門萬歲!」(李金生攝)
前總統馬英九由立委楊鎮浯陪同至古寧頭萬善祠致敬。(李金生攝)
前總統馬英九強調,古寧頭戰役爲海峽兩岸隔海分治69年奠定基礎,而如今兩岸能夠化兵刀爲鋤犁,化戰爭爲和平,正是一個進步的象徵。(李金生攝)
前總統馬英九在北山洋樓民宿,與金門三創青年座談交換意見。(李金生攝)
在古寧頭戰役中一度淪爲共軍指揮所的北山洋樓,如今是當地著名旅遊景點。(李金生攝)
今天是「古寧頭戰役」69週年紀念日,前總統馬英九跨海向殉國的「軍神」李光前將軍致敬,並重返當年國共激戰的北山斷崖,緬懷兩岸從烽火對峙走向和平往來,一段值得大家銘記在心的史實。
這場典型的登陸殲滅戰發生在1949年10月25日,國共激戰3天至27日結束。我方記載,共軍有9000餘人登陸,其中,5175人陣亡、3873人被俘;國軍則有2437人陣亡、3700人受傷。
馬英九指出,這場戰役爲海峽兩岸隔海分治69年奠定基礎,而如今兩岸能夠化兵刀爲鋤犁,化戰爭爲和平,正是一個進步的象徵,期待未來能像3年前他在新加坡跟大陸領導人習近平達成的共識,由兩岸人民運用智慧,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
走在曾經遍佈反登陸地雷的北山紅土斷崖,看着依舊潮起潮落的古寧頭海域,馬英九感慨指出,聽說當年老蔣總統獲悉古寧頭大捷,不禁潸然落淚,因爲他知道臺灣保住了,兩岸隔海分治的格局確立,這也是先總統蔣公保衛臺灣的第1仗。
昔日戰火早已歇息,硝煙不再瀰漫,但依然籠罩肅殺氣氛的北山斷崖,近年卻因對岸抽砂船越界作業,導致海岸線急速退縮,面臨另一場攸關生態與環境維護的國土保衛戰。
馬英九在立委楊鎮浯、縣議長洪麗萍和國民黨縣黨部主委林芳旋等人陪同下,徒步履勘300餘公尺,沿途瞭解海岸線今昔比較,也看到崖岸不堪海水沖刷,大面積崩落的景況。
他表示,自己在總統任內就聽取相關的簡報,但當年好像也沒有很具體的因應辦法,未來是否可委由專家評估,研究比照填海造陸的臺北港和太平島,也在北山斷崖一帶海岸線進行填海造陸的可行性,否則海砂一直流失,金門變得愈來愈小,情況真的讓人憂心。
下午3時來到金門,晚間7時即回臺的馬英九,全程不談選舉,但超高人氣仍引來縣長候選人謝宜璋、洪志恆趕來相會,金寧鄉長候選人楊忠俊、李正騰和陳成泉、金城鎮長候選人李誠智等人也一路相隨,五顏六色的選舉背心,仍讓他這趟繼「823炮戰紀念日」後的金門行有一些選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