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擂臺-兩岸觀賞魚產業的優與劣

有鑑於每年高達150億美元以上的貿易規模,兩岸均將觀賞魚列入重點發展產業全力推動。近日媒體大幅報導國人精心育成的突變種「黑金剛水晶蝦」,一對身長約兩公分身價就要27萬元,相當於一部國產車的價格。在政府與媒體推波助瀾下,引起許多人的興趣,也想要投入生產行列,卻忽略了風險性

事實上,過去紅白色水晶蝦剛上市時一尾售價也高達上萬元臺幣,但是產量大幅增加後,除少數特優級仍維持高檔價格外,現在於一般水族館即可以買到,依體色、紅白分佈比率體型差異每尾售價從數十元到千元不等,一般等級水晶蝦售價在50-100元上下,價格早已今非昔比。

觀賞魚產業具有高風險性

還有血鸚鵡亦是少數國產的觀賞魚之一,它也是一種雜交魚,當時這種新奇的觀賞魚,因爲具有國人喜愛的紅色外表,一副笑口常開的臉龐配着胖嘟嘟的身軀,馬上就造成轟動,加上正值股市熱潮,血鸚鵡曾順勢飆到每尾魚苗批發價上萬元的價格,成爲最受矚目的觀賞魚,但是大量生產的結果,行情下滑,目前售價每尾平均只有數十元。而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中國的觀賞魚如金魚錦鯉紅龍神仙魚種的買賣。很顯然這類觀賞魚價格高低與景氣好壞有很大的關係,也需要有炒作題材。

目前臺灣觀賞魚產值僅3億元臺幣,爲此政府計劃在4年內投入24億元資金來發展觀賞魚產業,當中20億元投資屏東生技園區、邀外銷廠進駐等,希望能分食大餅。不過根據調查顯示國內有近8成觀賞魚養殖業者未領有養殖登記證,政府必須重視此問題嚴重性,拿出具體解決方案,該項產業發展纔有可能步上正軌。

廣東省是中國最大的觀賞魚生產和分銷基地,年產觀賞魚數百億尾,整個產業產值超過百億人民幣,規模持續擴大中。爲進一步帶動產業成長,中國計劃於四川、天津設立最大的熱帶觀賞魚繁育基地與觀賞魚產業化示範基地,投資金額超過上億人民幣。

需要制度規範與業者自律

若比較兩岸發展觀賞魚產業優缺點,臺灣在觀賞魚繁養殖技術設施人才上較中國具備發展優勢,但是相關制度與管理規範不夠健全,還有疫病問題困擾、品種退化、品質不一、國外市場有待開發,特別是業者彼此惡性競爭打壞行情的情況仍時有所聞等等,在經營上仍有相當高的風險。

中國則在金魚、錦鯉的育種上較具優勢,且國內消費市場大,估計中國水族用品消費額約500億到600億人民幣。但是整個產業供應鏈仍不完備,沒有統一的等級標準,專家也一再呼籲業界要發揮自律性,才能爲中國觀賞魚產業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該行業經營需要相當高的專業性,有興趣的民衆可以買來怡情養性一番,如果想借此賺錢,必須多作功課,本身最好具備一定的繁養殖技術,千萬別聽信片面之詞,一窩蜂投入,最後落得血本無歸,求助無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