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川普迴歸,大陸及臺商怎麼辦?

在大陸當局加速推動新興及未來產業、同時加大服務業的升級此刻,大陸臺商勢必順應並透過產業的升級轉型,增強產品的競爭力與不可替代性因應貿易戰2.0。圖/新華社

隨着川普壓倒性贏得美國大選,全世界即將進入「川普震撼」(Trump shock)。由於課徵關稅以削減貿易逆差是川普的主要訴求;因此川普2.0的起手式,必將從對中貿易戰開始。各界關注的是:大陸當局及臺商,將提出怎樣的策略因應?

■大陸策略:內循環、市場多元化、做好脫鉤準備

面對即將到來的貿易戰2.0,預料大陸將提出以下策略:

首先,擴大內循環能量。大陸出口佔GDP比重已由2006年的36%逐步滑落到2023年的18.8%;其中美國市場佔大陸出口比重爲15%;亦即美國市場僅佔大陸經濟約2.8%。因此,鑑於經濟增長結構的改變,大陸當局2020年提出雙循環戰略,希望透過「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撬動大陸經濟。大陸近日以來的諸多刺激內需政策,即是希望擴大內循環動能;未來這將是大陸當局因應貿易戰2.0的重要手段。

其次,加速市場多元化。自川普第一任期的貿易戰時期,大陸當局就透過例如RCEP等多邊和雙邊自貿協定,加速區域經濟合,以促成市場的多元化。截至目前爲止,大陸已經和29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22個自貿協定,貿易額佔大陸對外貿易總額的三分之一左右;未來大陸將加大市場的准入與開放,鏈結包括歐洲、東協、非洲等更大市場,以更多元的市場因應貿易戰2.0。

最後,做好與美脫鉤準備。大陸當局雖然一再重申中美合作的重要,亦一再強調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不必要是中美歷史的宿命;但仍會做好「丟掉幻想、準備鬥爭」的思想準備,一方面在基於與美國對抗不符合大陸利益前提下放低對美身段;但一方面加快科技自主創新的力度,以因應伴隨貿易戰而來的科技戰;同時着力於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做好中美完全脫鉤的最壞打算。

■臺商策略:新東向、新陸商、新產業

因應貿易戰2.0,不同型態、規模的大陸臺商,將可能呈現以下動向:

首先,新東向。川普明確表示要針對所有貿易逆差國課徵關稅;因此,除了大陸,第一波貿易戰享受到轉單紅利的臺灣、東協、東歐、中南美洲等,都是川普認爲「賺了美國錢」的地區。對川普來說,友岸外包、近岸外包都只是便宜行事,全面課徵關稅以杜絕「洗產地」,讓美國銷售回到美國生產纔是唯一正辦。可以預期,資本額或毛利率較高、以美國爲市場的臺商電子產業,以及伴隨製造業需求的相關服務業,將再興起一波「東向」美國投資潮。

其次,新陸商。以代工爲主的製造中小企業臺商,若是處於「毛三到四」、「坐二望一」的低利狀態,再加上技術門檻不高,顯然不具備「東向」投資的條件。因此,在大陸加速梯度轉移政策下,這類型的大陸臺商將由沿海向中西部、各地自貿試驗區、一帶一路邊境地區轉移。值得注意的是,隨着大陸進口替代政策力度的加大,例如鼓勵臺商上市,大陸臺商將進一步的在地化,甚至進一步鑲嵌在大陸在地供應鏈,成爲所謂的新陸商。

最後,新產業。貿易戰1.0時,由於大陸臺商產品具有產能快、效率高、交期穩、品質佳等幾大優勢;以致即使被課徵額外關稅,美國進口商在沒有更好替代來源情況下,仍選擇透過與大陸臺商分攤關稅。在大陸當局加速推動新興及未來產業、同時加大服務業的升級此刻,大陸臺商勢必順應並透過產業的升級轉型,增強產品的競爭力與不可替代性因應貿易戰2.0。

■美國未來:再次偉大充滿挑戰

這次的「紅潮」可說是美國工薪階級對長期以來資本主義體制不平等的憤怒與反撲。川普的無差別關稅課徵,讓工薪階級認爲不但可以藉此削減貿易逆差,更會促成更多企業投資美國,進而創造更多就業及提升薪資。

然而,以川普代表的顛覆性思維,能否達成這樣的目標?仍需時間檢驗。舉例來說,副總統當選人範斯不否認,課徵關稅可能會使進口商透過提高售價、將關稅成本轉嫁給美國消費者;但他認爲課徵關稅會讓進口商基於成本考量,將商品由「海外進口」轉換成「美國製造」;且美國民衆「在關稅中損失的任何東西,都會在更高的工資中得到彌補」。這樣邏輯是否過度推斷與太過跳躍?

此外,範斯批評美國的工作是被大陸的「奴工」(slave labor)搶走。但國際分工本來就是基於比較利益,高成本的「美國製造」如何保有價格優勢?美國記者邦喬妮(Sara Bongiorni)曾在2005年時體驗「沒有中國製造的一年」,其結果不但生活更麻煩、生活成本還更高。也就是說,理想通常豐滿、現實一向骨感。川普要如何做到「沒有中國製造的美國」、甚至「沒有外國製造的美國」?顯然,要讓「美國再次偉大」的道路,絕非一馬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