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創業頭腦 ̇藝術家絕技——楊興生逝世十週年紀念展回顧感言(王哲雄)
楊興生畫像(主辦單位提供)
創業頭腦:
人稱「老楊」,畫廊界、商界與收藏家立刻就知道,是指畫廊業的開山始祖楊興生。這個暱稱從1960年考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系的新生訓練就開始喊出來的;特別是張南星、柯秀吉與我本人和楊興生四個人也不知什麼因緣,唸書、畫畫、休閒,總是形影不離,彼此之間沒有任何隔閡,直呼對方「老張」、「老柯」、「老王」、「老楊」;喊慣了就成自然,其中楊興生性格豪爽有話直說,有時會忘了不是我們四人之間的場合,他還是直呼我「老王」。
1964年,我們這四個親密的同窗戰友大學畢業,各懷出國留學的壯志,楊興生在他母校強恕中學教學服務後,於1967年到美國,我和張南星、柯秀吉因在大學都修過法文,選擇到法國。勞燕分飛各奔前程之後,曾經跟他父親誇下海口:「我要拿兩個博士回來」的「老楊」,1972年返臺,一個博士也沒拿到,他自認不是念書的料子。其實,當一位專業畫家,本來就不需要任何學位,作品的成就就是最好的文憑。
楊興生在美國5年並沒白費,他學到「以畫養畫」的創業概念,在1967就與好萊塢武打演員合夥,借力使力在新墨西哥州的陶斯(Taos)開了第一家畫廊。1968年在北好萊塢獨資創辦「國際畫廊」聘外國人管理,在幕後觀察經營畫廊的方法與廣結人脈提升知名度的竅門。等到他回國時,已經學會像Andy Warhol如何活在消費文明社會的處世觀:「藝術家賣畫不可恥」。地點選在臺北中山北路,創辦「西北畫廊」,主顧鎖定駐臺美軍顧問團。
個性海派的「老楊」會賺錢也很會花錢,外界津津樂道的「龍門畫廊」是1975年向友人借錢買下龍門大廈二樓不到5坪的空間,以大廈之名成立的第四間畫廊,當時整層只有他進駐,「臺北房屋」董事長葉條輝乾脆讓他白天把畫搬出來擺滿二樓牆面,打烊後再搬回小房間,艱苦經營但生意興隆。4個月後,湯臣集團買下整層,說服「老楊」以 200 萬讓出該空間;於是他有錢買下同樣坐落於忠孝東路四段對街的羅馬大廈一間30多坪的房子,將「龍門畫廊」搬遷到寬敞的新址,請了專職經理掌管銷售業務,決定回到專心創作的生活,然而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他無法定心畫畫,最後把「龍門畫廊」讓渡給經理李亞俐。
專注創作了一段日子,1982年與畫家戚維義合開兩坪大的「大陸畫廊」,各賣自己的畫作。1983年楊興生自己另設「第七藝術中心」專營藝術品直銷;1985年在阿波羅大廈A棟5樓成立正式的「第七畫廊」,同年我應國科會延攬學人歸國服務之聘,返母校擔任客座教授,楊興生對我坦承他還是喜歡當自由的專業畫家。
藝術家絕技:
1989年時機來臨,股市大王邱明宏(人稱榮安邱)看上楊興生的畫作決定經紀他,同時有意創立畫廊也準備推廣其他畫家;開過七家畫廊,經驗豐富的老楊,由衷的告訴榮安邱新開畫廊需要聘請藝術史學者當顧問,協助對展出畫家水準的把關,以及撰寫評介文章。於是有一天楊興生打電話給我,說下午等我上完課他到師大來接我去用晚餐,有事要商量。正當下課鈴響,我準備離開教室,但尚有幾位研究生過來問我問題,忽然聽到一聲:「老王!」,在場的人都朝着教室門外向我揮手的楊興生投以訝異的眼神,心想李登輝總統觀賞夏卡爾畫展和藝博,主辦單位都特別敦請擔任唯一導覽人選的王哲雄教授,怎麼有人敢如此直呼其姓? 我當下立刻跟學生說明我們是大學同班老同學說話直接,我們晚上有約,同學臉上才露出笑容。
晚餐時,楊興生高興地告訴我,他終於可以如願以償專心畫畫,而且將有一大把鈔票進帳,股市王牌榮安邱一年要買他上千號的畫作,準備開家畫廊;他已推薦我去當顧問,榮安邱想和我見面。1990年榮安邱的「臺北時代畫廊」正式揭幕,首檔就是楊興生的「抽象1990大展」,老楊對待朋友是掏心掏肺的體恤對方,他知道我很忙,他開了那麼多次的個展,卻從未開口向我求文章,以他當時的名氣,也無須我爲他加持,倒是常會約我吃海鮮順便到他畫室看他的作品;面對着畫作時楊興生的第一句話:「老王!你看怎麼樣?畫得不錯吧!」我們之間沒有客套話。
「臺北時代畫廊」,因榮安邱投注很多時間在其他的投資事業,身體又罹患肝病,1995年就結束營業,雖然辦過多次不同藝術家的好展覽,也只能說聲可惜...。
談到楊興生的繪畫,中學時代就師承季康的仕女畫,一手流利的水墨線條,多少對他經營畫面結構時,必須拉出水平線、垂直線、弧線或平行線的定力和信心是有所幫助。他的抽象繪畫,其實是師大畢業後到美國才真正開始探索;儘管那時美國的「抽象表現主義」(Abstract Expressionism)已步入尾聲,代之而起的是「普普藝術」(Pop Art),楊興生還是比較喜歡即興自主、抒發情緒的「抽象表現主義」。
1970年代臺灣畫純粹抒情抽象的並不十分普遍,楊興生一手畫抽象一手畫具象,隨性行事;再說「以畫養畫」是他持續畫畫的既定目標與動力,他也得留意繪畫市場的狀況,但這並不意味着他是依市場的品味來畫畫。楊興生的抽象畫獨樹一格,他畫面的視覺焦點是居中而具方向性的色塊,堆疊、擦刮、畫線、稀釋垂流,做出各種質地的肌理或類似淺浮雕的厚度,然後沿着中央色塊的外圍,以大筆刷出略帶漸層變化的方式,向四方呈現放射狀地刷平其餘的部分,務必使整體畫面融合成「中顯四襯」而有抒情詩的韻味。這種風貌沒有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的潑辣,或均勻遍佈(All Over)的去中心化,更絲毫無美國藝評家勞森伯格(Harold Rosenberg)對「抽象表現主義」所強調的:操持身體姿態快速完成的「行動繪畫」(Action Painting)表演的影子;楊興生的抽象畫都是在畫室裡聽着音樂的旋律,快樂而滿足地完成的作品。
至於他的「鄉土寫實繪畫」,我寧可稱它爲「鄉土具象繪畫」,因爲楊興生到戶外各地寫生,從來就沒有一成不變地描摹拷貝自然,他用自己敏銳的感覺去表達所看到的「美」,即便他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拍張照片回畫室當參考資料,他都不會畫成跟照片完全一樣。
「我的繪畫脫離不了我的生活環境,我一生的菁華時光都在臺灣這個美麗的寶島上度過,我非常熱愛臺灣,但我親眼見到臺灣的美麗在急速地褪色,她的自然景觀已在消失......。我的畫,無論是色彩和結構,常帶有若干感性的表現,我希望以繪畫記錄下臺灣原有的美麗面貌」。難得看到楊興生這麼語重心長地吐露他的心聲,的確他畫盡臺灣鄉間的花草林木、小街陋巷、農田古厝、純樸客家聚落等等;在他的畫筆和畫刀交互運用之下,明朗厚重與溫暖的色彩不但沒有讓臺灣古樸的原貌變調,反而增加一股如臨其境感受到的靜謐清新。
紙短情長,在此本人僅提一幅楊興生畫於1992年的《村莊即景》(40F)來印證他多麼愛臺灣鄉間的每一寸土、放眼可見的任何角落。首先他將地平線擡高到畫面將近三分之二的地方,而留給天空的面積僅僅是右上角的丁點部位,如此的結構,已經看出是屬於偏愛陸地景觀的藝術家;其次,畫面色彩的彩度光效最引人注目的焦點是錯落有致、疏密有序的鄉間古厝,以層層濃稠的橙、棕暖色調的油彩敷塗,刻意留下顏料落筆輕重不一所營造的粗糙質地,加上勁拔有力的黑色輪廓線,美麗之島清新樸實的原貌已然成形。長滿隨風搖曳令人迷醉的黃色小花園圃,平鋪大半的前景,蜿蜒迂迴的小徑延伸至村莊的土院,傾斜的水泥電線杆,引領觀衆的視線至遠處的山邊,呼喚着福爾摩沙我愛妳遍地散發的芬芳。
時光荏苒,不覺已屆楊興生逝世十週年紀念日,沾美藝術庭苑總經理陳登壽先生,也是楊興生的好友與藏家,緬懷舊情分享「老楊」作品流露的愛心與個人特殊的技法,特別舉辦回顧展以資紀念,吩咐筆者撰寫短文一篇共襄盛舉。
(作者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前系所主任所長、法國巴黎第四大學西洋藝術史與考古學博士)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