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農業未來關鍵在種苗(李武忠)
近日國內掀起鳳梨風波,國內辛苦育成的金鑽鳳梨種苗,如何流入中國大陸引發爭議,再度凸顯保護優質種苗的重要性。(李柏澔攝)
鳳梨風波讓國人看到臺灣農產品外銷過度集中的高風險,而乾旱缺水也嚴重影響到農業產銷,未來極端氣候將成爲常態,臺灣農業光靠如溫水煮青蛙般的補貼及國人發揮愛國心猛吃,只能解燃眉之急,想永續發展需積極尋找新出路。
農業屬重要的民生、經濟及國安產業,重要性不言可喻。然而受到全球暖化、疫情、天然災害及人口激增影響,全球糧荒危機如影隨形,想靠增加耕地來增產難度高,只能另尋他途。有感於種苗是農業生產的基礎,健康種苗可以提高單位產量,全球對健康種苗的需求正殷,2018年全球種子市場規模達到597.1億美元(基因轉殖種子市場份額佔54.3%),預估到2024年,該規模將達到903.7億美元,若能搶得先機,做好佈局,全力投入,不僅可以爲臺灣農業插上金翅膀,也渴望成爲臺灣另一座護國神山,不能老是存在「弱勢」農業需保護的舊思維。
「國以農爲本,農以種爲先」,種苗更是農業產業鏈中利潤率最高的環節(位居農業產業鏈頂端),蘊含巨大的商業利益,被譽爲「農業晶片」,尤其良種更是確保糧食安全的重要關鍵,名聞國際的紐西蘭奇異果遭到細菌性潰瘍病(PSA)困擾,也是透過選用新品種來解圍。只是長期以來跨國企業透過基因專利權控制了種子,也控制了全球的農民,目前種子產業呈現寡頭壟斷,五家跨國企業即主宰了全球半數以上的種子市場(拜耳居首位),壟斷種子價格,對國家安全構成威脅,確保種苗自給自足成爲重中之重。
受到傳統農業生產習慣影響,部分農戶會使用自留種(如香蕉苗),由於發芽率不高,品種純度較低,對病蟲害抵抗力差,單產十分不穩定,收穫的農產品質量差異也較大並不鼓勵農戶使用自留種。爲避免受制於人,目前許多國家正積極在種苗(包括農作物、畜禽和魚類)項目下功夫,也積極尋求國際合作例如吳郭魚新品系Genetically Improved Farmed Tilapia (GIFT)的育成,中國大陸則與印尼政府共同育成高抗玉米霜黴病的新品種(IDCHN04、IDCHN07、IDCHN09和IDCHN10)玉米是印尼第二大糧食作物,日本企業正積極研發打過疫苗的抗病毒種苗,想取得優勢關鍵在科技創新和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中國大陸已將種苗列爲「十四五」時期的重點產業,正在加緊建設全球保種第一的國家作物種質資源庫。
回顧臺灣農業發展亦與種苗研發息息相關,過去臺灣在農漁業品種改良及新品種研發上表現亮眼(如臺灣鯛、觀賞魚、石斑、金鑽鳳梨、蘭花、 黑珍珠蓮霧、愛文芒果、三星蔥、臺灣毛豆、金萱、紅玉等等),帶動產業蓬勃發展,並於1990年代先後成立國家級作物種原中心及水產生物種原庫,進行保種及育種工作。然而在經費及專業人力有限的情況下,國內種原庫運作面臨規模小、種原資源少、資金不如大國,研發能量有限、雜務太多等問題,並未受到應有重視,20多年前官方信誓旦旦要讓臺灣成爲「亞太水產種苗中心」的雄心壯志,早已灰飛煙滅無人聞問。近年來臺灣在農畜水產新品種(包括抗病、抗寒、抗旱、高繁殖力、高換肉率、高營養、高品質等)研發及實際運用上已少有佳績,許多苗種須仰賴進口,增加生產及外來疫病輸入風險,尤其生物育種產業化腳步緩慢,唯根基尚存,若能善用避免重蹈覆轍,還是有機會重新擦亮招牌。
臺灣內需市場有限需仰賴外銷,而特有及優質農產品是打開外銷通路的關鍵。近日國內掀起鳳梨風波,國內辛苦育成的金鑽鳳梨種苗,如何流入中國大陸引發爭議,再度凸顯保護優質種苗的重要性。爲此政府將採取「禁回銷」、「保護目標市場」及「增加動植物種苗輸出管制項目」等措施,但關鍵還是在於政府的執行力和新品種的研發創新。當今全球種業競爭實質是科技競賽,臺灣農業不能停留在光靠政府保護,應該着重在新品種研發及優質種苗生產(尤其是運用基因轉殖與基因編輯技術,開發新品種和雜交種);重新整合公家農業科研機構,讓專業來主導;調整科研經費分配,落實計劃考覈(不能淪爲文書考覈與作文比賽),並借重民間研發的人才、經驗及研發量能,落實「植物品種及種苗法」,把種原庫運作跟產業發展做連結,獎勵科企聯合發展(如政府做基礎研究,企業做應用與產業化研究),將種苗納入國家重點發展產業,健全商業化育種體系,推進科企合作,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全力將臺灣打造成商機龐大的「亞太優質健康種苗評鑑及供應中心」,讓「農業晶片」(種苗)繼IC晶片之後成爲臺灣最耀眼的產業!
從臺積電發跡歷史,驗證「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今日不做明日會後悔」,全球農業競爭日劇,靠大撒幣無法讓臺灣農業永續,爲政者至少要有洞悉全局及築夢的勇氣跟膽識!
(作者爲農漁經學者)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