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團籲賴政府開啟社會對話 建立以農民為主體的農業綠能

臺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地球公民基金會今舉辦「農業綠能總體檢—如何發展以農爲本的能源轉型論壇」。圖/地球公民基金會提供

臺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地球公民基金會今舉辦「農業綠能總體檢—如何發展以農爲本的能源轉型論壇」,透過產官學民研對話,重新定義真正「以農爲本」的農業綠能願景,並向呼籲賴政府應更積極面對糧食自給率持續下降、能源自給率低落的雙重困境,而農業綠能若失當將加速農地流失。要求政府打開與民間社會對話溝通的平臺,重建以農爲本的新農業綠能模式。

臺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理事主席彭桂枝指出,農業綠能(尤以光電)容易因租金、案場設計、資訊及資本落差等問題,產生排擠農漁民的效應,建議政府部門加強法規的建置及輔導、中央與地方的合作,規範工業屋頂優先建置發電及節能措施,建立以農爲本,包含技術、金融與後續監控的綠能發展模組。

農業部永續司司長莊老達表示,農業用地就是要做生產使用,最高原則就是以農業爲本,綠能案場、設施結合生產的作物與作業需求來做設計才能成功,也纔是以農爲本。此外,農業綠能經查覈沒有落實農業生產,經輔導未見改善則會撤除電業許可,現已盤點可農業結合再生能源的用地面積,尚有兩萬多公頃未被利用。

莊老達強調「沒有農業的綠能,就不能讓它存在農業領域中」。農業部轄下的場域,需兼顧氣候變遷及糧食自給,並且全力發展因地制宜的多元農業綠能,包括小水利、沼氣、生質能等。

前農業部部長、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教授陳吉仲直言,目前的政策程序絕對需要調整,才能完成能源轉型。農業光電需要以農業爲主體發展,並建議農業部公佈農地政策白皮書。

他認爲,目前農業生產土地結合光電的使用率偏低,但一公頃土地光電收入換30年約有一億兩千萬,土地整合問題也應重新由政府部門或可信賴的第三方單位協助,纔可能調整目前利益分配失衡問題,由下而上由農民主導。

臺電董事長曾文生則說,漁電共生政策需要環境社會檢核機制,漁電政策走到現在,已有許多多元案例,讓人看到新的技術投入生產,有助於讓漁業與畜牧業投入結合再生能源的生產。

他進一步提出,農業土地過去的管理是低度管理,與都市計劃或工業土地等高密度管理不同,在綠能推動土地整合過程中,農業部門的土地管理機制需要補強。在農業部門發展光電部分,曾文生與陳吉仲則有共識,認爲需要由農業部門爲主導,但需要龐大的基層人力投入,這是需要面對的問題。

陳吉仲最後強調,農業與農業土地問題從數字上看不出問題,因爲農業土地遭受的工業用地壓力巨大,包括未來中科三期、高雄橋頭科學園區等,農地流失的問題跟背景因素不能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