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新視界》貼片疫苗問世 陳時中準備好了嗎(潘懷宗)

這不是電腦的晶片,這是微針陣列貼片,一種新的疫苗接種方式。(圖/匹茲堡大學,資料圖)

新冠病毒造成疫情以來,對人類社會的影響非常之大,但所幸,優秀的科學家們迅速開發出了新冠疫苗,只要能夠全面且迅速施打完畢後,就能夠讓民衆脫離恐懼,迴歸正常生活,與病毒共存。然而,目前絕大多數的新冠疫苗都是通過肌肉注射的,而且還要注射兩次,光是預約排隊打疫苗,就要耗費許多醫護的人力與時間,真的是費工耗時,甚至還有所謂的暈針,如果再加上,疫苗在運送的過程中需要嚴格管控,一般都需要在冷凍的溫度下運送,直到抵達注射地點爲止,都不能出現任何差錯,也造成了重大的後勤挑戰,許多未開發國家如果沒有完好的冷鏈設備,根本就無法施打疫苗,進而解除病毒危機。

爲了解決上述的問題,科學家們動起了腦筋,思考着有沒有可能,省略注射這一個動作,於是,他們設計一種類似皮膚貼片的技術,在貼片內放入許多非常細小的針頭(微針),貼上去以後,就等於完成了疫苗注射,完全不需要像現在挨一針,如此一來,預約和排隊打針的時間就可以節省下來,當然也不會有所謂的暈針了。

雖然這項新技術,纔剛剛進入人體試驗不久,往後還需要更廣泛的臨牀實驗證明,才能被實際使用,但科學家們相信,這種疫苗貼片的接種方法將會是未來的主流,況且目前新冠疫情持續流行,往後新興的傳染疾病仍多的情形之下,更加凸顯了加速發展這種疫苗貼片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於是,美國科學家雜誌的健康版記者達米科女士(Carmine D'Amico) 和桑托斯先生(Hélder Santos)共同撰寫了一則疫苗貼片的專題報導,瞬間引起了筆者的注意,於是爲文與大家共享這則專題報導的內容。

基本上,貼片的設計是這樣子的,一排含有數百根只有幾微米的細針被固定在貼片的內側,疫苗給予就像貼OK繃帶一樣簡單,因爲疫苗已經事先封裝在可以被皮膚組織溶解的數百根微針中,當貼片黏在皮膚上時,微針就會插入皮膚而溶解,從而釋放出疫苗。讀者可能會問,這種方式的接種,比較像是軟膏或其他種類的醫療貼片(如尼古丁貼片),它們是利用經皮吸收藥物的原理。首先,微針刺穿皮膚組織的最外層(表皮層),可以允許更好的藥物吸收,且預先設計好的微針刺穿深度,很淺,不會引起疼痛,是其一也。再來,這種疫苗貼片比起傳統的皮下注射方式,是可以自我給藥的,就像在家吃藥一樣,簡單無痛,非常方便,此其二也。

更重要的是,微針還可以引發強大的免疫反應,產生出更好的保護率,此其三也。傳統的疫苗注射是繞過皮膚的免疫系統,將疫苗直接送到肌肉或皮下組織,期望能誘導出全身免疫反應。其實,我們最大的器官——皮膚,也具有極好的免疫反應性,因爲裡面存在着許多抗原呈遞細胞,微針可以先利用這種皮膚的局部反應來增強疫苗的保護率。目前,在動物的研究中已經表明,微針確實會產生更強的抗體和更好的T細胞反應。

第四,由於微針是一種乾燥後的製劑,非常容易運送和保持其活性。一項研究已經證明,如果把流感疫苗放到微針中,在25°C下能夠保存六個月,就算在40°C下,也至少可以保存好幾周,這對於確保疫苗接種到世界上沒有資源維持冷鏈的偏遠角落,確實是一大優勢。

最後,就是要談到疫苗浪費的問題,在某些情況下,當沒有足夠的患者使用整個小瓶時,就會產生所謂的殘劑,而殘劑在許多情況下,並非都能及時找到標的來施打,如此一來,就會形成浪費。據廠商保守估計,10劑裝小瓶的液體疫苗浪費率可能高達25% ,而10 劑裝小瓶的凍乾粉末疫苗浪費率則是在40%左右。但如果是使用疫苗貼片的話,就完全不會浪費疫苗,因爲是一人一貼片,再加上不需要使用消毒的針筒、針頭,就可以又節省下很多的經費。

那以後所有的經皮注射藥物,是不是都可以利用這種微針的貼片技術來取代呢? 答案是不行的。因爲這麼小的貼片,雖然含有數百根微針頭,但它的最大藥物承載劑量不1毫克,所以只能被用在不需要高劑量給予的藥物,像是疫苗就是很好、很理想的選擇,特別是現在的基因疫苗(信使核糖核酸: mRNA),只需要一點點就足夠了。

但是,疫苗貼片目前仍然有一些障礙需要克服。首先,科學界需要招募更多志願者進行更大規模的臨牀研究,以加強證明這種疫苗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其次,雖然目前在實驗室生產的規模上,已經相當成功,但擴大到工廠生產的規模則仍處於起步階段。最後,大多數的液體疫苗是利用過濾消毒的,這對於固體微針貼片來說是不可行的,雖然我們可以在疫苗仍是液體前,先過濾消毒,然後再幹燥放入模具內,製造疫苗貼片,但是,最終的產品仍然需要做最後的消毒,這可能需要一些尚未開發出來的消毒技術來完成。

目前已經有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以及康乃狄克大學先後和生物科技公司合作,宣佈了使用微針貼片新冠疫苗的臨牀前研究,可以想見的未來,大型製藥公司肯定會加大對疫苗貼片產品的投資。打針注射疫苗在人類社會中,已經使用了幾個世紀,也到了該進步的時候,相信不久的將來,疫苗貼片將會成爲主流,臺灣,我們準備好了嗎?(作者爲陽明大學兼任教授、佛光大學講座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