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面窯業沒落 地方盼振興

竹市金山文化協會曾舉辦多次製陶活動,希望民衆認識金山面窯業過往的風華。(吳慶傑提供/邱立雅竹市傳真)

竹市金山面地區紅土臺地,日據時期發展出輝煌窯業產業,但1970年代塑膠玻璃製品開始流行,重挫傳統窯業,5家窯廠陸續結束營業。當初尋常百姓生活用品,如今成藏家收購珍品新竹市金山面文化協會提出文化復興計劃設計系列課程結合在地校園居民,盼重現風光一時的金山面窯業文化地方產業。

金山面地區因本地紅黃土與鄰近下員山黏土,十分有利於製陶,新竹市金山面文會協會理事長吳慶傑指出,從日據時代當地陸續成立了金煉成、林振興、金勝興建興、等男等5家窯場,禮聘福州師傅製作甕缸、盆、鉢、茶壺煙窗管等等日常用品興盛時期由承銷商運至全新竹甚至全臺各地販售,大受新竹各大醬油廠、豆油廠青睞。

亮麗釉色 成搶購風潮

吳慶傑解釋,當時的陶器製品的釉彩豐富,釉藥摻雜玻璃粉氧化錳、四氧化三鉛等原料調配,並使用天然瓦斯變化火力,特殊的釉藥在不同溫度中產生窯變,使得釉色更爲亮麗,配合金煉成與林振興印記商標品牌的出現,造成搶購風潮。

骨董商炒作 一甕難求

但1970年代塑膠、玻璃以及不鏽鋼製品流行,又敵不過八卦窯自動生產設備,種種不利因素衝擊窯產業,金山面窯業終於畫下句點。吳慶傑指出,曾有窯業第二代想重振雄風,無奈現實環境變化,皆未能成功,他也曾邀窯業老闆復出,仍以失敗告終。

在停窯20年後,這些陶製品原本只是不起眼的生活器皿,由於別具地方特色,居然受到外國人的青睞,加上骨董商的炒作,如今一甕難求。吳慶傑表示,原本賤價出售,如今已被炒作到10萬起跳,八、九成都被買走當作工藝品收藏,讓人始料未及。

目前金山面已看不到過往的窯業風華,吳慶傑希望能復興過往窯業文化,透過社區營造展跑遍全臺,邀請第二代師傅示範拉坯,跟收藏家借物辦展,更在舊址爲林振興窯的世界高中合作推廣陶藝,希望能復刻過往找回風氣與認同,但受限現實條件,吳慶傑認爲還有種種困難要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