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八條”滿三月:產業併購數量明顯提升 多項配套制度正抓緊制定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張賽男 上海報道

“科八條”發佈滿三個月,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瞭解到,上交所還在推動更多政策措施出臺。

6月19日,證監會發布了《關於深化科創板改革 服務科技創新和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八條措施》(簡稱“科八條”),3個月以來,在監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上交所持續開展市場調研宣貫,講解監管政策,解答市場疑慮。與此同時,上交所積極推動相關規則、案例、產品落地,首發上市、併購重組、指數產品等方面接連“上新”。

加強與市場主體溝通

“科八條”發佈以來,上交所密集開展市場宣貫,通過“面對面”“一對一”等形式,針對性加強政策解讀、宣貫,鼓勵市場各方用好“科創板八條”政策工具,積極探索、大膽創新,儘快推出代表性案例。

據瞭解,上交所目前已組織各類培訓、座談近50場,覆蓋超200家上市公司、25家證券公司、9家創投機構、25家基金公司等市場主體。多位參會代表反饋,通過培訓、座談,更加了解“科八條”相關政策的具體內涵,切實感受到政策導向明確、政策支持力度大,也改變了自己對監管政策的慣性思維和一些誤解。

近期,上交所在科創板上市公司相對集中的10餘個省市,與當地證監局、金融辦等部門,聯合舉行“科八條”專題座談調研。目前,已在安徽、上海、廣東、江蘇、湖南、湖北、陝西、深圳等地舉辦8場,進一步聽取40餘家科創板公司的意見建議,同步走訪調研近10家科創板公司。通過局所聯動、發揮屬地優勢,共推典型案例落地。

更大力度支持併購重組是“科八條”的一大亮點,上交所持續針對性開展併購重組政策宣貫。在併購重組的政策暖風吹拂之下,科創板多個併購重組項目落地,累計已有心脈醫療、芯聯集成、三友醫療等20餘家科創板公司接連發布產業併購方案,數量較去年同期明顯提升。

一系列創新制度在路上

“科八條”在發行承銷、再融資、股權激勵等方面推出一系列制度創新措施,旨在發揮科創板改革“試驗田”作用,提升服務科技創新能級,更好支持新質生產力發展。記者瞭解到,目前,已有兩項制度落地,多項配套制度正在抓緊制定中。

6月19日,上交所發佈答記者問,明確在科創板試點調整適用新股定價高價剔除比例。7月24日晚間,龍圖光罩作爲首家在發行定價環節適用剔除3%最高報價比例的科創板IPO企業發佈了新股定價結果。目前,除龍圖光罩外,還有益諾思、合合信息2只科創板新股也適用了3%的高剔比例,報價定價總體審慎合理。

8月16日,上交所、中國結算髮布《上海市場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網下發行實施細則》,增加了持有科創板市值(前20個交易日日均市值600萬元以上)的要求。這是上交所落實“科八條”,深化發行承銷制度改革試點的又一行動。業內人士指出,這一舉措有助於科創板引入更多增量資金,引導資金長期持有科創板公司股票,增強市場內在穩定性。

據瞭解,近期,上交所還圍繞優化股權激勵短線交易規則適用、再融資儲架發行、“輕資產、高研發”認定標準等多項制度,積極開展市場調研和配合規則起草,正在緊鑼密鼓推動相關政策措施出臺,持續提升科創板制度便利性和針對性,爲科創企業定製更爲“趁手”的制度工具。

指數及基金產品持續“上新”

8月2日,上交所官宣制定《指數業務三年行動方案(2024-2026年)》,明確要持續豐富科創板指數品種,完善指數化投資生態,逐步構建指數風險管理體系。“科八條”推出後,科創板新增科創200指數、上證科創板半導體材料設備等8條指數,數量增長50%。科創板指數合計達24條,初步形成了以科創50、科創100爲代表的寬基指數,以科創信息、科創生物、科創芯片、科創材料爲代表的行業主題指數,以科創長三角、科創大灣區爲代表的區域主題指數,以科創成長爲代表的策略指數等共同構成的指數體系。

9月6日,華泰柏瑞上證科創板200ETF正式獲批。這也是繼8月20日指數發佈、8月29日產品上報後,首隻跟蹤上證科創板200指數的產品正式問世。在業內人士看來,首隻科創200ETF的推出,不僅標誌着科創板指數體系及指數產品的進一步豐富,爲投資者參與科創板投資拓寬了新的渠道,同時也是公募基金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實踐,有望引導更多的資金關注“硬科技”產業。

近期,還有多家基金公司也在積極上報科創板相關指數產品。Wind數據顯示,6月以來,博時、華夏、嘉實、富國、景順長城、萬家等基金公司上報了科創板相關ETF及其聯接基金,跟蹤的指數包括科創50、科創板新能源、科創板成長、科創板工業機械、科創板生物醫藥等。目前,跟蹤科創板指數的ETF規模已超過1500億元,其中,科創50ETF及其增強型ETF規模接近1300億元,並在美國、英國、日本等7個國家和地區交易所相繼上市13只產品,成爲境內外投資者關注較高的A股寬基指數之一。

業內人士指出,隨着創新制度、典型案例、指數產品等逐步落地,“科八條”帶來的政策效應、市場效應將進一步顯現,爲科技創新和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更爲廣闊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