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曲差點死透了 白先勇讓牡丹亭還魂

作家白先勇自(圖中)2004年推出青春版《牡丹亭》,廣受大陸青年學子喜愛。(藝碩文創提供)

崑曲差點要死透了,是從蘇州的崑曲傳習所開始復活,而承襲自傳習所傳統演員們,後來也成爲作家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員,到兩岸四地以及歐美演出,總計400多場。

崑曲是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戲曲京劇學者王安分析,在1923年時,大陸最後一個崑曲職業戲班解散,「如果以職業戲班解散,作爲一句劇種期限,那麼崑曲可說是在1923年死亡了。」

王安祈表示,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崑曲的轉機在1921年,「那時崑曲已經很式微,有一羣企業家們就很擔心,這麼典雅古老藝術,沒人看不就可惜了嗎?於時他們用私人財力,在蘇州成立崑曲傳習所,招收小孩子來學崑曲,包吃包住,只有一個要求,就是好好傳承崑曲,也因此,這批學生姓名都有一個『傳』字。」

白先勇表示,這個傳習所訓練了一批崑曲人才,「這批人才成爲往後復興崑曲的臺柱,假如當年沒有崑曲傳習所,崑曲真的會失傳了。」

現年83歲的白先勇表示,自己是個寫小說的人,怎麼會人生中途岔出來做戲曲,他自己也想不通,但這是一種對戲曲莫名的熱愛,他回憶,10歲那年在上海家人美琪大戲院欣賞名角梅蘭芳餘振飛的崑曲演出,自此在他心中留下種子。2000年,他心臟病發,以爲自己要走了,「但是上天留我,一定還有什麼志業未完成,當時我一心覺得,就是崑曲了。」

湯顯祖的《牡丹亭》要連演19小時,有如東方版的羅密歐茱麗葉杜麗娘穿越夢境情郎柳夢梅生死相戀,而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則是濃縮成2個半小時精華版,此外,部分身段也由專家協助修改,白先勇表示,「像是杜麗娘和柳夢梅見面時的水袖原本的只有輕輕地點來點去,後來修改成雙方勾來勾去,互表情意。」

近年拍攝紀錄片《牡丹還魂-白先勇與崑曲復興》的導演鄧勇星表示,他原本是崑曲門外漢,但近年學着欣賞崑曲之美,「我發現崑曲的美非常內斂,像是深水積蓄着某種能量,有一種張力,會在某個時間點爆發出來,需要靜下心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