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版「牡丹亭」崑曲演出20年 白先勇:中華傳統文化覺醒
作家白先勇新書「牡丹花開二十年:青春版牡丹亭與崑曲復興」簡體版近日在北京舉行記者會。(圖/取自看臺海微信公衆號)
作家白先勇新書「牡丹花開20年:青春版牡丹亭與崑曲復興」簡體版近日在北京舉行記者會。白先勇表示,這本書很重,記載20年來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史。在400年後還能感動大量年輕人,這是人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集體覺醒。
浙江日報旗下新媒體《潮新聞》指出,白先勇過去曾着有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臺北人」、「紐約客」,長篇小說「孽子」,散文集「驀然回首」、「明星咖啡館」、「第六隻手指」、「樹猶如此」等,他不僅在文學上成就斐然,同時也爲復興崑曲等中國傳統文化傾注無數心血。
「牡丹花開20年」是青春版「牡丹亭」20年的完整紀錄,同時也是白先勇20年追求崑曲復興之路的歷程呈現。該書由白先勇主編,集結80位撰稿者,收錄200多張珍貴劇照,並配上60萬字的文字。全書六輯內容從白先勇與崑曲結緣談起,回顧製作青春版「牡丹亭」的來龍去脈,也全面展現此部崑曲作品的魅力與文化價值。
大陸中央廣播電視總檯旗下新媒體《看臺海》指,白先勇在會上表示,崑曲是以最美的形式表現中國人最深的感情。因不忍見崑曲「式微」,他決心「做一齣戲」以傳承經典。
白先勇回憶,「與崑曲結了一輩子的緣,自從抗戰勝利後在上海隨家人到美琪大戲院看到梅蘭芳、俞振飛演出『牡丹亭』一折『遊園驚夢』,第一次接觸崑曲就好像冥冥中有條情索把我跟崑曲綁一起,分不開了」。他說,「牡丹亭」在臺北演出時,當時有位16歲的學生追着他說「看得掉眼淚」。可見「牡丹亭」的愛情神話穿越時空,在400年後還能感動大量年輕人。
隨光陰流轉,最初看青春版「牡丹亭」的大學生觀衆已至中年,但青春版「牡丹亭」依然吸引一批又一批年輕人。白先勇認爲,「這是人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集體覺醒。」
白先勇並指,「崑曲有600年曆史,有一套成熟的美學,它是象徵性的、寫意的、抒情的、詩化的。這是崑曲的根。」青春版「牡丹亭」在此基礎將服裝、燈光、道具等現代舞臺美學謹慎融入進去,因此看起來既是正派崑曲,也符合21世紀年輕人的審美觀。
據悉,白先勇2004年擔任總製作人兼藝術總監,大陸、臺灣、香港的文化及戲曲界精英聯手創作的崑曲大戲青春版「牡丹亭」在臺北首演;2024年3月,該戲原班人馬回到臺灣舉辦20週年慶演,依然吸引新舊觀衆,再次引發熱潮。
另,報導提到,2001年,崑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首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白先勇對此稱,這正詮釋「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白先勇說,「牡丹亭」的愛情神話穿越時空,在400年後還能感動大量年輕人。「這是人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集體覺醒。」(圖/取自看臺海微信公衆號)